小铭切瓜丨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假唱?假唱有啥法律后果?

2023-12-09 22:07:49 - 四川在线

近日,知名乐团“五月天”11月12日至21日期间举办的巡回演唱会被质疑假唱,引发网友高度关注。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名叫“麦田农夫”的博主用专业软件对某一场次中歌迷所拍摄的演唱会视频做了音频分析。由此,他认为12首“抽查曲目”中,有5首是“纯假唱”。结果一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12月4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执法总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关演唱会的原始音视频材料已在鉴定中,并将及时公布结论。当日晚间,五月天经纪公司相信音乐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发表声明称,五月天在巡回演出中不存在任何假唱行为,并表示正积极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调查工作。

到底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假唱?假唱又会有啥法律后果?12月9日,四川在线记者邀请到四川鼎尺律师事务所律师胡磊为你解读。

关于什么是假唱?对此,《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条例》和《条例实施细则》)有明确规定。《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营业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前款所称假唱、假演奏是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演奏的行为。

“在这条规定中,有三个要素值得注意,分别是:营业性演出、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代替现场演唱。”胡磊告诉四川在线记者,这就说该规定规制的范围只是在营业性演出中。换句话说,该规定定义的假唱是需要购票才能进入的演唱会中的。“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歌手是否用了录制歌曲代替现场演出。”胡磊说,大家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是否假唱的关键点,在于营业性演出中歌手是否真的发声唱歌了。

胡磊认为,按照《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一旦前述三个要素同时满足,即是在营业性演出中,歌手全程都是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代替,自己没有发声,那肯定就是假唱;但是如果在营业性演出中歌手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自己也发声了,那就需要根据情况来判断录制的歌曲是否代替了现场演唱,才能最终得出是否属于假唱。

《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假唱欺骗观众的,对演出举办单位、文艺表演团体、演员,由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演出举办单位、文艺表演团体在2年内再次被公布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个体演员在2年内再次被公布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以假唱欺骗观众的,观众有权在退场后依照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要求演出举办单位赔偿损失;演出举办单位可以依法向负有责任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员追偿。罚款方面,以假唱欺骗观众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为演员假唱提供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大家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旦确定为假唱,演员除了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外,还可能被行政处罚。”胡磊说,按照《条例》规定,一旦确定为假唱,观众将有权向演出举办单位要求赔偿损失;而演出举办单位,可以据此向文艺表演团体、演员要求赔偿。行政处罚,即是罚款方面,文艺表演团体、演员等将最高面临10万元左右的罚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