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2024-05-18 10:26:00 - 南京日报

“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东晋嵌金刚石金指环

“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太平天国黄底绣龙马褂

“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展览现场展出的瓦当

“镇馆之宝”这样被看见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李子俊

朱自清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南京的山水城林中保留了大量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古迹遗址,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成为各个“有看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一件跨越历史长河的文物想要走进博物馆,展示在世人面前,要经历怎样的“旅程”?本报记者带你去探秘。

保护,从文物出土前便开始了

“悬针篆”六面印、青瓷盘口壶、香薰炉、滑石猪……南京市博物馆中有一批珍贵馆藏文物,均出土自南京市雨花台区后头山的东晋家族墓。

此前,央视CCTV-10《探索·发现》栏目曾连续三天推出《后头山东晋家族墓》系列节目,吸引了无数目光。这座后头山的东晋家族墓,最重要的墓主人是西晋末年牺牲在梁州的年轻将帅张迈。考古人员从古墓中清理出青瓷盘口壶等近百件文物以及罕见的金器饰品,如今是南京市博物馆珍贵的馆藏文物。

这背后,是南京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将时间的指针拨转回2015年,惊蛰过后,连日的暴雨让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尹西村部分山体出现滑坡。据雨花台区文旅局相关人士回忆,2015年3月24日,在铁心桥尹西村后头山停车场内,挖掘机在清理取土时发现一道古墓砖墙。

“我们接到通知后,便赶到现场,在一个高出地面4米左右的小土坡子上,发现了露出的一段墓葬砖石后壁。”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尹西村考古工地领队陈大海告诉记者,“根据墓砖上的纹饰和垒砌方法,我们初步判断为六朝时期的墓葬,之后便制定出了发掘方案。”

2015年4月6日,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进场发掘,黄土覆盖的地下,4座古墓“一”字排开。古墓是典型的东晋样式:都是长方形“单室套”,墓顶起券。这4座东晋古墓非常幸运,1600多年来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

埋藏在地下1600多年的珍贵文物,如何从墓内安全提取?“打开墓室后,首先要做的便是记录。拍照、绘图这些基础工作可以为日后文物的修复提供依据。”陈大海说,“在清理后,还要用珍珠棉、气泡膜等对文物进行保护,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伤。”2015年年底,这批文物被移交至南京市博物馆库房。

这是南京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雨花台区长岗村一处六朝墓中发掘的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如今是六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将中国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五百年。出土于江宁区宋墓的双凤纹金帔坠、出土于江宁区沐晟墓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出土于象山王氏家族墓的东晋玻璃杯……这些一级文物,静静地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向观众诉说着时光和历史。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南京这个“古董铺子”,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地下都可能藏着“宝贝”。近年来,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先考古、后用地”考古前置模式,南京市文物部门把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提前主动”、由“不可知”变为“早规划”。

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计划处工作人员周岩介绍:“在南京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以及老城区范围所有地块,无论面积大小,出让前必须进行考古勘探,其余地块也有相应严格的规定。”

为规范考古和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南京市从不同层面陆续出台多个相关配套文件,对考古前置、考古程序、责任落实、现场管理、工作保障等进行明确。

走出库房走进展厅,让文物光彩照人

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说过:“文物躺在库房里忍气吞声,放进展厅里才会光彩照人。”

2022年2月,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启动,南京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入选初评。“在遗址中发现了什么宝贝?”很多市民都想一探究竟。

2022年4月,“烟雨楼台——西营村考古纪实展”在六朝博物馆与观众见面了,琳琅满目的文物、直观生动的图文将历史与当下相连。

经过近3年的考古发掘,出土的一些文物表明了南朝建康城与今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联系。

南京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告诉记者,科学检测表明,琉璃、玛瑙、琥珀等文物多为域外产品,显示出南亚地区的风格。其实早在汉代,罗马就曾派使节沿海路来到中国,东晋时高僧法显从天竺归国时就取道海路,梁武帝时达摩来中国在广州登陆,然后被礼邀至建康。遗址出土如此多样的舶来品,表明当时中国南方与“海丝”沿线国家的联系已经相当紧密。展厅中的玻璃器已经残碎,它们看起来和今天的玻璃类似,晶莹而透明。这样的玻璃器当时有两个产地:罗马和萨珊波斯,来中国有两条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陆路,需要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天山或昆仑山脚下跋涉,沿河西走廊进入中原;走海路,则需要经阿拉伯海绕过印度半岛进入孟加拉湾,再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西营村地块展开考古发掘,相继发现了明代琉璃窑遗物、宋代灰坑遗存、南唐窑业遗存与南朝佛寺建筑基址。这片遗址以“古今叠压”的方式反映了南京城的变迁。

把考古发掘成果以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分享给公众,让观众了解考古所发掘的不只是价值连城的文物,更是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

对此,国家文物局在2015年印发的《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博物馆要积极展示考古新成果,适合进行展出的要及时策划组织相关展览,及时向公众传播推广。

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竟如此恢宏壮丽!”每个来逛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人,都会被数字世界里高清复原的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深深震撼。

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只要戴上VR眼镜,便可瞬间“穿越”到600多年前的明代大报恩寺,在数字世界中看到大报恩寺琉璃塔当年的模样,并且与历史人物对话互动,见证宝塔建成的故事。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联合文都云数字科技、原力数字科技发布了大报恩寺琉璃塔数字复原成果,采用顶尖的数字建模渲染技术,以微米级精度高清复原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

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被称为“天下第一塔”,享誉世界。明初期,永乐十年之后,凡是经过长江水面的船只,在途经南京时都会看到一番盛景:一座九层八面的琉璃塔,于金陵城中高耸,152只风铃随风作响……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盛名通过纽霍夫的游记传入西方,安徒生的童话则把这座塔带进了欧洲人的童年。安徒生童话里有一则名为《天国花园》的故事:“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文中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遗憾的是,大报恩寺琉璃塔不幸毁于战火。

此次复原基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团队的琉璃塔复原平面图研究成果,用影视级3D建模渲染技术进行高清影像制作,邀请了多位文史、考古、古建领域专家参与,结合大量历史资料与文物遗存,精准还原琉璃塔“三绝”:宝塔九层八面通高78米,每层檐角悬挂铜风铃,声传数里;通体琉璃,主体砖砌,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塔身144盏油灯彻夜不熄。

借助大报恩寺琉璃塔复原成果,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综合运用全新的元宇宙技术,融合游戏叙事与虚拟现实交互方式,打造了国内首个大型遗址数字重生VR全真体验项目《宝塔奇缘》。市民游客只要戴上VR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座曾经辉耀神州、名扬世界的“中国瓷塔”的魅力。

数字技术赋能,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欣赏、了解文物的价值和魅力。

德基艺术博物馆里,当传世文物遇上博物馆的创意之力,一场空前绝后的文物数字化展览便诞生了。南京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画卷之一《金陵图》以数字方式“激活”。《金陵图》着眼于整个城市的面貌,秦淮河、城墙、书院学堂、鸭馔等南京符号随处可见,还原宋代居民最真实平凡的日常生活,将古代南京的乡野城池、市井风情徐徐展开,堪称“一部关于金陵盛世历史文化与民间风俗的百科全书”。德基艺术博物馆将《金陵图》背后庞大的学术史实与前沿科技进行充分融合,推出了“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开启全球首创“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互动观展模式,让观众得以在尖端科技赋能传统文物的加持下,“走”入画卷,与画中人对话,感受宋朝的风土人情。

数字技术赋能,不但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还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便捷的参观体验。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红色文化资源,雨花英烈遗物重获“新生”

南京不但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红色家底”丰厚。

“就是死,也不能干孬种事!”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珍藏着一件“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贺瑞麟烈士的《死前日记》。一本蓝色的笔记本上,贺瑞麟用黑色钢笔工工整整地写下了23页日记,记录下了1928年9月28日至10月5日,自己在临刑前一周的心路历程。

贺瑞麟曾是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在19岁的花样年华慨然赴死。在日记中他写道:“我,我不久就要步砚芬的后尘,到雨花台了。永远的别了,祝你们早日成功。未来的世界终归是我们的!”日记中,还有一幅贺瑞麟亲手画的简笔画,一个五角星中写着“雨花台”三字,表示已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这本日记将当时革命志士在狱中的黑暗生活和顽强斗争详细记录下来,是一部反映早期共产党人狱中斗争的珍贵史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史料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这本珍贵的日记能够保存下来,可谓一波三折。1928年10月6日,贺瑞麟临刑前交代同狱难友刘德超把日记交给党组织。出狱后的刘德超将日记始终带在身边。日军攻陷南京后,刘德超被迫举家西迁。他扔掉了祖传的家业、商铺,但一直带着这本日记。在重庆时,他怕自己遭遇不测,便将日记装在罐子里,埋在地底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革命英烈,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始修建。1952年,刘德超把这本《死前日记》交给了雨花台。然而,日记经历了战火和白蚁啃噬后,只有一些破碎残缺的纸张,且发黄变脆、沾染污渍。因此在67年的漫长时光里,日记一直被保存在文物库房中。

为了保护馆藏红色文化资源,使珍贵文物重获“新生”,2019年春天,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南京大学古籍修复、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家指导下,用近5个月的时间修复了这本《死前日记》。“为了修旧如旧,我们特意找到了同时代生产的纸张,把它打成纸浆后,进行双面修补。”修复人员马恩来说。

类似这样用心用情护好“红色传家宝”的故事,还有很多。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有1519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烈士的事迹未能完全挖掘。近年来,南京市展开国内外大寻访,征集烈士史料文物。

“珍重托你——托你可爱的雁儿,你若到了南边,见了我的爱人,你可对她说道,祝你平安……”今年清明节期间,一段写在磨破、发黄信笺上的诗句,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令无数人为之动容。这是雨花英烈许包野在海外留学期间,写给妻子叶雁苹的情诗。“今年3月15日,我们和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汕头澄海区许包野故居。在这座百年老宅中,我们爬上阁楼,从一个尘封已久的樟木箱子里,发现了叶雁苹精心保管的一批信件和书籍等珍贵史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员戴梦青告诉记者。

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上的新娘凤冠霞帔、端庄美丽。旁边还有一张老式结婚证,上面写着“偕老百年”的祝福语。今年清明节,雨花英烈姜辉麟之女,百岁老人黄宗英在子女的陪同下从济南赶到南京,亲自将珍藏了大半辈子的“宝贝”——母亲在1915年的结婚照和结婚证捐赠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从结婚照上可以看出姜辉麟本可以衣食无忧,在家相夫教子,然而为了革命她放弃了这一切。”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说。

“河边林荫,别忘了我是纯真的姑娘;海阔天空,要记得我是英勇的战士……”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这里珍藏着由雨花英烈赵良璋作曲、其好友薛介民烈士作词的抗日歌曲《盟》的手稿。一张发黄的信笺上,黑色水笔写下的字迹端正秀雅。这份珍贵的手稿,是2021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从薛介民烈士的儿子、定居美国的薛人望手中征集到的,2022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

自2019年11月起,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启动文物史料征集“红星计划”以来,越来越多的雨花英烈文物史料“回家”。截至2023年底,共计征集入库藏品1022件/套。

镇馆之宝大搜索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南京市博物馆藏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明洪武二十五年明代黔宁王沐英墓。此梅瓶瓷质,白胎,白釉青花,底露胎,无盖,小口,平沿,短颈,丰肩,深腹,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浅圈足。器身满绘青花图案,共六层纹样:腹部主体绘“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画面之中点缀以松树、竹叶、梅花、芭蕉、山石等纹饰。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各方面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体现了景德镇制瓷工匠高超绝伦的技术,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最高艺术成就。

陶塑人面像

南京市博物馆藏新石器陶塑人面像,出土于南京市浦口区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陶塑人面像胎细质硬,外表光滑,空腔,面部轮廓近似长方形,前额宽平,眼睛深凹,狭长微弯曲,眼眶粗大,鼻梁挺直,鼻翼肥大。耳廓宽厚,嘴巴微张,厚唇,下颌明显向外延伸呈梯形。头戴冠,冠上浅刻纹饰,冠角正反两面均穿小孔,顶部镂空。整个人面像不同于常人,面部轮廓和五官都十分夸张,并有几分神秘的色彩。这是迄今发现南京地区最早的人的塑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东晋嵌金刚石金指环

南京市博物馆藏东晋嵌金刚石金指环,出土于南京市鼓楼区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葬群。指环金质,呈扁圆形,素面无纹,直径2.2厘米。指环上焊接方形斗,长、宽各4毫米。镶嵌在斗内的金刚石为半个八面体,直径1.5毫米。这枚戒指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钻石戒指。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六朝博物馆藏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1983年出土于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五号墓。通体绘制纹饰,笔墨流畅,气韵生动。盘口壶通体的釉下彩画描绘了多种生动奇异的艺术形象,呈现出一派缥缈虚幻的天界风光。

该器精湛的釉下彩绘工艺,改变了人们对釉下彩工艺始于唐代的认识,把我国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五百年。

青瓷莲花尊

六朝博物馆藏青瓷莲花尊, 1972年在南京东郊麒麟门外灵山南朝墓出土。同时出土一对,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造型端庄宏伟,高达85厘米,堪称“青瓷之王”。青瓷莲花尊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在一件器物上集中了浮雕、模印、刻划等装饰手法,将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或仰或覆,或高或低,巧妙穿插,上下呼应,创造了完美的艺术造型。

庄瑶殿试卷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藏庄瑶殿试卷,整张试卷长258厘米、高44厘米、宽10.7厘米。卷首有“第贰甲第贰拾玖名”的字样,内侧有庄瑶中秀才、中举人和参加会试的年份,后附有庄瑶曾祖父、祖父、父亲姓名。一张殿试卷不仅承载着庄瑶一人及庄氏家族的科举故事,更诉说着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严谨规制、漫长历程和深刻影响,科举制度下小人物、大家族的熠熠生辉,为科举这一宏大历程描绘出一幅励志读书、科举为官的社会图景。

太平天国黄底绣龙马褂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的太平天国黄底绣龙马褂是已知存世的唯一一件太平天国王一级高级官员的官服。该马褂袄短袖肥,黄缎质地,上绣四条团龙,其间绣以牡丹、蝙蝠和流云海水等纹样,色泽鲜艳,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