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北京的建都起点

2024-05-18 05:14:54 - 齐鲁晚报

□刘永加

早在800多年前,金国在燕京即北京大规模地建设了一批“公园”,为后来北京公园园林的布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民网5月14日报道,整体完工7.5万平方米的金中都城遗址公园近日正式对外开放,该遗址公园总面积15万平方米,“北京建都之始的全景博物馆”已初具规模,从而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金中都的概况。

公园的先声

金贞元元年(1153年)4月,金海陵王将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为中都,北京从此正式成为了首都。迁都前,海陵王不仅下令对燕京进行了改扩建,同时利用辽代的基本水系湖泊,大规模建设苑囿园林,北京出现了一大批由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公园、小公园。

金中都的公园园林是从皇城内外开始的,建有东、西、南、北四苑,西苑最重要,还有众多的小型园林。西苑是以燕京旧城西部的古代洗马沟(金称西湖,今莲花池)形成的一系列湖泊水潭为主而开辟建设的,其中的琼林苑和同乐园最为有名。

能称为大公园的琼林苑位于宫城内西南侧,是海陵王在辽瑶池(金改称鱼藻池)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经金世宗、金章宗两代五十多年的增建,成为金代宫中最为优美恢弘的苑囿,自然环境优美,建筑壮观,是金朝帝后及皇室成员经常游玩的宫内“御花园”。元代人称其“尽人神之壮丽”,可见其景色、建筑之壮观。《金史·地理志》载:“琼林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

琼林苑南部为瑶池,当时金人通常把瑶池及西苑中各大湖统称太液池,因它们是皇宫中御苑的池沼,沟通皇城中的水系,水流畅通,池中生长着莲花、芙蓉花。池边的楼台殿阁倒影映入池中,如同天工图画。

同乐园相当于小公园,其位置在玉华门外以南,相当于今之青年湖略西一带。据《金图经》载:“西出玉华门曰同乐园”“大定十年宴群臣于同乐园之瑶池”。

太宁宫也堪称大公园,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世宗命少府监丞张仅言主持在城北营建太宁宫。太宁离宫区的水域,原是一片天然湖泊,属于高梁河的一段河道。施工时,将这段河道扩展加深,使之成为水域宽广的湖泊,就成了今北海、中海、前海、后海和西海的前身。当时这片水域称为“白莲潭”,是因湖中广植白莲。把扩挖水域的土堆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广寒殿”等建筑。

或是小公园的广乐园,又称南苑,为金中都宫苑之一。其位置应与社稷坛相毗邻,大体在丰宜门西,临近城墙一带。据《金史·世宗纪》载:“大定三年(1163年)五月乙未,以重五,幸广乐园射柳,命皇太子、亲王、百官皆射,胜者赐物有差。上复御常武殿,赐宴击球,自是岁以为常。”可见,广乐园内有常武殿,为金皇帝、百官射柳、击球、习武处所。同时,这里也是金代元宵放灯的地方,每年正月元宵节都要张灯,还会在其中搭架灯山,张灯结彩,热闹异常。

经过多年的建设,金中都可谓大公园、小公园遍布,景点众多,风景优美,真是城在画中。著名的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居庸叠翠、卢沟晓月,最初就形成于金代。

坊市交相辉映

大家都知道,金中都是北京的建都起点。作为都城,当时的北京城市规模已经具备相当的水平。在人们的印象中,北京的民居以四合院和胡同为主。其实,远在八百多年前的金中都时期,民居还是坊市制。

金海陵王迁都北京,在当时辽南京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建设,住宅区仍然采用了唐宋时期的坊市制。此时正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自北宋中叶以后,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封闭的坊里制度已经打开,居民区与市场不再有严格界限,且多已市坊杂处。

金中都城是仿照北宋东京制度营建,同样改变了辽南京时旧的坊里制度。在金中都的西、南、东三面扩建部分,完全采用开放式的坊巷制。这些平行的坊巷都是以城市的主干道为轴线,在两旁排列。所以,金中都时的坊濒临一段段的街道,故又称坊巷。

海陵王迁都北京之后,住宅建设随之展开。据《金史·海陵王纪》载:“贞元元年(1153年)五月乙卯,以京城隙地赐朝官及卫士。七月戊子朔,原赐朝官京城隙地,征钱有差。”可见,金中都虽然宫室和城垣已经建设完毕,但是由于中都城市扩大了,新圈进城内的不少空地还没有开发建设,海陵王就将这些空地分赐给大小职官和护卫军士,用于住坊市建设。新建的住宅、商铺在城西、南、东三面的平行坊巷中。于是,金中都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城市布局,混合着坊和坊巷两种格局。

经过精心建设,金中都城内共有62坊,比辽南京时多36坊,因为城郭扩展后,居民区也相应扩大了。金中都的一些坊里经过专家考证,今天仍能够判断出大体位置。

坊市制,有坊必有市,设市更是活跃了商品经济,便利市民参与经营和购物消费。金中都城内坊与市是打破严格界限建设,但是,由于北京水上交通的特殊性,主要商业区仍在城北。这是因为各地商货需要由水路进入中都,都要先运至中都城东的通州,然后再由通州沿闸河入中都;而闸河经中都城北通过,所以百货卸放的码头即在城北,这里原有的商业经济就比较繁荣,所以金中都时期,其繁荣更倍于往日。

鲜为人知的社稷坛

大家都知道的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后一直作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的祭坛,现在已经开辟为中山公园。

其实,北京较早的社稷坛,当数金代所建的社稷坛,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又没有留存下来,所以鲜为人知。

金中都作为金国帝京,设立郊坛是必不可少的。据史料记载,他们所设的郊坛有:南郊坛即天坛,在中都南门丰宜门外,也就是丰台名字的来处。围垣三重,四面各有三门,中有圆坛,坛、垣皆以赤土覆盖,是金帝祭天的地方。北郊方丘即地坛,在中都北门通玄门外,围垣三重,四面也是各三门。朝日坛即日坛,曰大明,在中都东北门施仁门东南,其制如地坛。夕月坛即月坛,曰夜明,在中都西北门彰义门的西南。金帝是冬至日祭于南郊坛,夏至日祭于北郊方丘,春分日祭于朝日坛,秋分日祭于夕月坛。

贞元元年(1153年)十二月,海陵王“定社稷制度”,并在中都皇城建设了社稷坛,这也是最重要的祭坛,其建设规模和规制都十分讲究。

我国古代,有一项“社稷祭祀”的制度,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被称作“社”,祭祀谷物神的地方被称做“稷”。因此,在古代社稷坛与宗庙同为国家重要礼制建筑,历代帝王建国之初,都会按照“右社稷而左宗庙”的古制原则建造本王朝的社稷与宗庙。

而金中都的社稷坛,在海陵王建成后,又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进行了改建增修,使之功能更为完善。

金国“社稷”祭礼分为常规之祀和非常规之祀。金明昌五年(1194年)金章宗君臣议礼时,礼官曾奏“我国家自祖庙禘袷五享外,惟社稷、岳镇海渎定为常祀”,说明常祀是定制。从明昌五年二月“始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社稷”,即开始了常规之祀中的仲春祈谷、仲秋报谢。春祭旨在春播之前祈求社稷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祭旨在收获硕果之后报答社稷神的福佑,即“春求秋报”。当皇帝受尊号、更御名、受命宝、誓师出征、旱灾、雨足等国家大事或灾情异兆时,都要奏告或祭祀社稷、山川之神,这就是非常祀。

(本文作者为枣庄市台儿庄区融媒体中心编审委员会编审、文史学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