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大涨,自己持有的基金却一直毫无起色,该怎么办?

2023-05-08 16:10:28 - 市场资讯

今天银行股大涨,中国银行、中信银行都涨停了。当然每一次上涨或下跌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如银行板块的上涨可能是因为“低估值”、“中特估”、也可能是受益于基本面向好、还可以是主题炒作的高低切换等。

银行股大涨,自己持有的基金却一直毫无起色,该怎么办?

今年热点切换这么快,一边是数字经济、一边是中特估,随时都有基金涨幅超过5%,高收益几乎无处不在,自己持有的基金却一直毫无起色,该怎么办呢?

银行股大涨,自己持有的基金却一直毫无起色,该怎么办?

宁可错过,不要过错

现在市场热点切换太快,投资者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也无法鉴别信息真伪,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市场时时刻刻都存在交易机会,千万不要以为“错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当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时候,切记不要做错的,宁可错过,不要过错!

1.千万不要追涨杀跌

现在市场热点切换太快,切记不要“追涨杀跌”。不要看着别的品种涨得很好,内心忍不住就想调仓换基,很可能刚刚调过去,市场风格又切换了。

当我们看到目前一些板块涨得好,应该往前想一步:为什么现在涨得好?又是哪些人享受到上涨的收益呢?比如银行股今天大涨,部分可能是受益于“估值低”和“中特估”风口。而享受到上涨收益的,肯定是提前做了布局,熬过了低谷的投资者。所以,现在看到市场在涨,更多应该回头去想想,哪些板块目标超跌了,是不是该布局了。而不是去追涨。

在市场风格切换很快的时候,切忌“追涨杀跌”!

2.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信息的过载、资讯的发达,我们接触到很多信息都是一夜爆红、一夜暴富等等,觉得事业成功、投资赚钱都是唾手可得的。很多基金被套的客户,一看有这么多基金涨得这么好,总是在想“假如我胆子大一点,做一些调仓”是不是马上就回本了呢?等回本了,我就不玩这个游戏了。而往往是当你做了一些调仓、转换的时候,市场风格又切换了,很可能又被套了。

所以,我真心建议不要操之过急。如果实在想调仓,不要太急,不要渴望在几天之内调仓完成,可以把调仓周期拉长。比如每个月只调一次,每次调仓幅度控制在5%—10%之间。

3.重新梳理投资目标

投资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每个人资金来源、投资目标、资金期限等都是不一样的,也导致每个人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都是不同的。当你想做一些操作时候,更多聚焦在自己的投资目标上,而不是外界的资讯。可以认真思考下,你的投资目标是什么?是管理闲钱、是长期投资、还是就是用来做趋势交易的,不同的投资目标对应不同的操作办法。

银行股大涨,自己持有的基金却一直毫无起色,该怎么办?

如何判断持仓该不该调整?

1.不要关注单只基金,而要关注整体账户。

一个健康的投资账户,应该是比较均衡,品种是比较分散的。可以根据市场调整来优化自己持仓,看看持仓相关性,然后再判断应该增配或者减配某个板块基金。而且如果是加仓,一定是等回调的时候再加;另外每次操作,建议按照5%的比例调整。

2.不要只关注单个月表现,而要关注最近1年、2年、3年等

如果长期表现不错,只是最近反弹力度小,可继续持有;如果长期表现很一般,现在反弹也很无力,可以做一些调整,调整的时候,不要太急,最多半个月操作一次,每次也可以按照5%-10%比例微调。

3.不要只关注反弹力度,还要看看基金是否“同类型”

前面一个月是TMT,现在又是中特估,市场每个月热点都不一样,不要只看到XX基金在涨,更要关注该产品是什么类型、什么风格、投资是什么赛道。

银行股大涨,自己持有的基金却一直毫无起色,该怎么办?

最后三点小建议

01

不到迫不得已不要轻易调仓

很多时候调仓都是一种“预判”。而“预判”本身就是一件概率的事情。每操作一次,即使成功率是70%,连续操作两次成功率只有49%了,还不如不动。

所以,如果本身权益类仓位比较低(占家庭资产20%以下)、持有时间比较短(1年以下))等,不要轻易调仓。

02

只调最差的,不要追求最好的

市场热点切换很快,很多朋友总是喜欢拿涨幅最大、表现最好的产品跟自己持仓比,这样很容易让自我焦虑、陷入迷失。一定要记住,调仓目的是“删除最差的”,而不是“找到最好”的。

所以进行调仓的时候,只要产品没有硬伤,就不要轻易换。哪些可能是硬伤呢?

①公司治理出问题了,高管变动频繁、基金经理离职率很高等;

②产品规模太大或者太小。权益类规模超过千亿的,产品很难跑到前1/4;产品太小的,又很容易迷你或者被动清盘;

③基金经理明显不靠谱,如言行不一致、风格漂移等。

03

关注“匹配”,而不是“好坏”

我这几年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基金是好基金呢”?有人喜欢“低回撤”、有人喜欢“高弹性”;有人喜欢“稳稳的幸福”,有人追求“惊涛骇浪”;有人“想做时间的朋友”,有人“喜欢追趋势”。

基金只是一个金融产品、一个投资工具,无所谓好坏,更多是“匹配”。我们要根据自己风险收益特征、资金来源、投资目标、情绪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匹配合适的产品。更多是追求“匹配”而不是单纯的“高收益”。

最后,做一个简单总结,市场变化太快、资讯太多、噪声太多、也让我们容易陷入混沌和焦虑,一定要从自我出发,关注“匹配”,明确“投资目标”,宁可“错过”,也不要“过错”。正如巴菲特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所说“不做情绪化的决定”!

银行股大涨,自己持有的基金却一直毫无起色,该怎么办?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