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文物大市”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4-05-17 23:09:29 -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赵荣昌

5月17日,泸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会召开。古蔺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提前40分钟到了会场。趁着会议开始前的空隙,和相关部门(单位)交流,争取古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支持。

泸州是省文物局认定的“文物大市”,其境内泸县、合江、叙永、古蔺也被认定为省级“文物大县”,白酒文化、红色文化、长江文化和康养文化在这里交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当地一直在探索。

“文物大市”泸州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又做了哪些工作?

泸州:“文物大市”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依旧面临着“痛点”

“跟大家分享个好消息,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市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泸州成为继成都后全省第二个“文博图”三馆均为国家一级馆的市州。”正式发言前,泸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李凌便向与会者分享了好消息。

一阵掌声背后,很多与会者表达了这样的共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很多与会者也表达了担忧和面临的“痛点”:究竟有没有“摸清底数”?已发现的文物遗产是否每一个历史记载都精准?文化遗产利用如何吸引市场机制参与?如何确保法治护航文物遗产保护传承?

解决诸多“痛点”,对“文物大市”泸州尤为重要。

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50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数量居全省第二;备案博物馆30家、数量全省第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数量全省第六;白酒类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古城老街,既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留给市民的文化遗产。围绕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以用促保,泸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直言了存在的问题:规划体系不健全、“一张图”管控落地不到位;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机制不健全,拆真建假、失管失修等情况仍有发生等情况;仍处于局部点状利用阶段,连点成线系统表达能力不够等。

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如何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高水平人才来泸州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仍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中国汉画学会会员、省文物局专家库专家晏满玲表达出担忧,“要让专业的人才愿意来,留得下。”

泸州:“文物大市”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保护机制正在转变

“保护!”当日的交流发言环节,六位与会者共提及该词上百次。几乎每一个“保护”词语出现的背后,都连接着具体举措。

以泸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发言为例,围绕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该单位围绕三个方面做工作:率先立法强保护、完善机制强保护、规划管控强保护。伴随其后的便是举措:出台全省首个专门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泸州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增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普查认定、保护利用、监督检查全过程管理机制;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完成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再以古蔺县为例,近年来,当地聚焦重点对象抓保护,累计投入资金超12亿元,完成太平至二郎长征历史步道等25个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加强对太平镇、二郎镇红军街、传统村落房屋等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修缮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泸州市相关单位部门在此次会议之前开展的调研中发现,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依旧还不同程度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督执法不严格、工作保障不够强等问题。

“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努力实现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变。”泸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上述负责人举例,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将联动做好红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调查保护,还将抓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加强古籍工作各环节衔接配合,促进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共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将围绕传承人培养等“做文章”,做好分水油纸伞、雨坛彩龙、古蔺花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

泸州:“文物大市”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传承利用要多元化

前几日,泸州市带着红色原创话剧《赤水河上的密电码》到广元市苍溪县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以话剧形式将发生在泸州的红色故事让更多的受众熟知。

“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需要更多元的方式。”泸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围绕白酒文化、红色文化、长江文化和康养文化四大城市文化IP,研学游、研讨会、民俗展演、文化主题灯会等多形式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举措遍地开花。

泸县成立龙文化研究院、中国石刻信息联盟等文化遗产研究机构4个,通过承办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泸县)龙文化峰会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让“千年古县”历史文脉和龙文化得以传承。

古蔺县编印《古蔺花灯知识读本》《彝乡拾穗》等文化遗产主题类教材20余本,打造古蔺花灯进校园传习基地等文化遗产学习阵地45个,拓展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多种形式,推出了《四渡赤水在古蔺》等文艺精品。

在利用方面,泸州坚持推动融合利用。建设阵地方面,当前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动文化价值延伸方面,泸州协同高校开展“非遗”项目应用研究,新开发各类文创旅游商品70多种。此外,泸州还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刺激消费潜能相结合,策划“剧”惠泸州·周末有“戏”等活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