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已有17所高校679万各类人才 越来越多人才汇聚“让人圆梦的城市”

2024-05-17 10:01:00 - 深圳新闻网

转自:深圳晚报

深圳已有17所高校679万各类人才 越来越多人才汇聚“让人圆梦的城市”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17日讯(深圳晚报记者王宇)

10年新建高校8所、近三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54.4万个、全市各类人才超679万人、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49亿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这件事上是认真的。

5月16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举行。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介绍深圳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做法和成效,并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邓晓俊、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副局长闵晓波、市科技创新局一级调研员于英普就深圳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情况答记者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苏荣才主持新闻发布会。

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精准对接产业发展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将为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郑秀玉表示,近年来,高等教育跑出“深圳速度”,十年新建高校8所,高水平设置了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高校,全市高校数量达到17所。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深圳技师学院成功转设为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教育部已发布拟同意设置的公示。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郑秀玉表示,深圳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

当前,深圳市高校有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从全市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中,遴选了一批一流学科培育学科,在资源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把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最优势、最有潜力的学科。力争在未来3~5年内,全市高校新增2~4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学科,3~5个学科进入第六轮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实施方案》,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大力建设一流学科。积极推动高校快速响应市委市政府产业战略布局,大力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目前,深圳市高校正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脑科学、低空经济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

“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深圳模式’。”郑秀玉表示,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产教深度融合进行系统部署。积极推动高校对接“20+8”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45个特色产业学院、219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认定7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今年,深圳市还将推动职教城建设,培育第三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新一轮市域产教联合体,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机制。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汇聚八方英才

在“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人才发挥着主体性作用,人才既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邓晓俊表示,近年来,深圳着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了天下英才聚鹏城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市各类人才超679万人、高层次人才2.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越来越多人才汇聚这座“让人圆梦的城市”。

邓晓俊表示,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聚焦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持续汇聚八方英才,为各类人才提供经费支持、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政策服务。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人才创新创造。聚焦服务“20+8”产业集群建设,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人才引领驱动城市发展。紧扣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持续加大教育领域人才政策倾斜力度。

邓晓俊表示,下一步,尽快出台海外人才汇聚、特聘岗位、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等具体政策,实施顶尖人才、企业人才、创业人才、青年人才汇聚项目,为人才在深圳创想创新创造、追梦筑梦圆梦提供更多支持。

推动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闵晓波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占比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闵晓波表示,深圳建立健全涵盖技能人才成长全周期的政策体系,满足技能人才个性化需求,带动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评一体化技能生态体系建设,以政、企、校合作为平台,汇聚产、教、评资源,开发新技能、新标准、新课程。构建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技能人才激励保障体系,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接下来,深圳将着力强化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提升至40%以上。”闵晓波表示,深圳还将着力筑牢技能教育培养根基,着力建设高水平技能生态体系,着力营造技能人才敬业乐业氛围,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聚焦科教融汇持续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是战略之举、长远之策。郑秀玉表示,深圳不断聚焦科教融汇,持续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依托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加速推动创新要素聚集,目前,全市高校有各类科研平台超过690个,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9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78个。在高校布局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成立西丽湖X9高校院所联盟,目前全市17所高校院所实现174门课程互选、近6000台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

于英普表示,深圳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49亿元、占GDP比重达5.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创新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第二。

“作为深圳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于英普表示,在支持高校基础研究和开放创新方面,通过实施高等院校稳定支持计划,对12所高校的基础研究项目实行“稳定支持、资金切块、自主立项”。在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上,推动建立科教融汇、协同攻关机制,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于英普表示,接下来,将加强对高校基础研究支持,探索“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校+龙头企业”等科研合作模式。进一步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创新研究院,推动更多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