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之变 创新质变

2024-05-17 11:21:45 - 安徽发布

“过去的十年是安徽跨越发展的十年。这个跨越表现在安徽经济总量从1.9万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7万亿元,十年间连跨了三个万亿级台阶。”

5月16日下午,首都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围绕“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晒”出安徽高质量成绩单,也将媒体聚光灯,对准安徽。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江淮儿女,上下一心,把“路线图”变成“实景图”,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创新之变,创新质变。2023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7位,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创新之变 创新质变

向上“强动力”,下好先手棋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是打造“三地一区”摆在第一位的任务,其中,安徽的底气在哪?

底气,来自实力,来自不断深化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发布会上,王清宪省长如此回答。

首先是占领科技尖端。

走进安徽创新馆,迎面而来的,是浓浓科技感。

安徽:创新之变 创新质变

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科学实验装置EAST、世界首台量子计算机、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0.12毫米世界最薄玻璃……一个个世界之首,世界之最,无不在彰显安徽科创底色。

发挥优势、认清大势、把握趋势。依托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数十年如一日,安徽催生了不少从0到1的原创性科技成果,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实现并跑领跑。

再是站在产业前沿。

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安徽立足自身,确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新材料产业等十大新兴产业。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路径,坚持不懈推进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目前,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在安徽生产。

汽车,是安徽的首位产业,以此为例,目前,全省以7家整车企业为龙头,集聚零部件、后市场企业4000多家。2023年,全省汽车产量249万辆(占全国的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超三成(占全国的9%),汽车出口114.7万辆(占全国的23.4%),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4位和第1位,差不多中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

安徽:创新之变 创新质变

一隅印证全貌。

过去一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超四成,正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主动力强劲,新动力也在孕育。

去年,安徽省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合肥先进光源开工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实质化运行。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

数据显示:安徽在量子信息领域,已集聚相关企业150余家;聚变能源领域,依托大科学装置推动衍生技术转化应用,已汇聚300余家企业加入产业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链条;深空领域,已落地上下游企业120余家……

创新活力,也是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标志。

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与企业协同创新,安徽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的创新生态,取得了不少成果。

“科大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大场景、试验田。

合肥西郊,沿创新大道朝“科大硅谷”核心区走去,一个个“中科”系企业映入眼帘。

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产业催化、创新生态优化,安徽把建设“科大硅谷”为重要抓手,依托中国科大等知名高校,用市场化机制构建科研成果与产业孵化的链接,高质量运营一批“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摇篮”的创新单元。一年多时间,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

用创新的向上动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其间,企业家在发力,创新者在努力,政府扶持在给力,这是安徽永不停歇的内在执着。

安徽:创新之变 创新质变

合肥“科大硅谷”。

向内“通经脉”,激活全要素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创新是系统工程,若将其视为整体的人,那么人才、政策、资金等要素,就如同筋脉,相互交织、彼此支撑,需流行不止,方能让潜能不断释放。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也是人才驱动。发布会中,“人才”一词,出现18次,足以证明安徽对人才的关注。

数据显示,近年来安徽人口净流入态势明显,去年合肥市人口增加21.9万人,在长三角城市中居第1位。摆脱劳务输出大省的刻板印象,安徽也展现着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和“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推进创业安徽行动,通过技术、人才、资本、场景的互动,成全更多的年轻人创新创业;

——建立支持创业的“基金丛林”,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投早投小科技的耐心资本;

——给足岗位、给足场景,拿出60%以上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把便捷、高效、周到的公共服务作为关键,量身定制人才“服务包”,贴心解决落户安居、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现实问题。

……

在招才,育才、用才,爱才方面,安徽,筑巢引凤,下足功夫,只为让人才对安徽一往情深、来安徽一见倾心、在安徽一展身手。

安徽:创新之变 创新质变

还有营商环境,它是市场经济根植之土、市场主体活力之源。

近年来,德国大众、美国康宁、英国联合利华等知名跨国企业都在安徽追加投资,最近,渣打银行又落户安徽……类似例子不胜枚举,都是安徽营商环境良好的生动注脚。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建立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等制度,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机关负责人100%出庭应诉;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推动规则、监管、标准等对接国际规则……让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政府很有为,也让市场很有感。

如果说,科技企业好比行走在沙漠中的人,资金便是他们的生命活水。

自2022年6月以来,零基预算改革在江淮大地呈燎原之势,安徽各级财政,以“刀刃向内”、从实际出发,用自我革命的勇气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格局。

将科技攻坚、新兴产业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安徽建设、创业安徽行动等10个领域分散的93亿元财政资金,统筹整合设立10个专项,由原来110个部门分散实施改为10个部门牵头实施,并成立工作专班。

其中,10亿元省科技创新攻坚专项资金,在支持全省科技攻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科研资金装到一个“袋子”里,花给谁,花在哪,方向更明晰。

此外,安徽已建立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8家、特色机构64家、专业团队72支,正不断加速“科技—产业—金融”的相互塑造、紧密耦合、良性循环。

民生服务也在用科技赋能。

从2023年起,安徽构建“民生呼应”工作平台体系,定期梳理解决群众反映的诉求,有效解决一批“小切口、大民生”问题,让民生跟着民声,也让实事落到实处。

让创新元素找到地区发展和产业赋能的契合点、融入点、共振点,并逐渐内化成它的气质与价值,引得优质资源纷至沓来,这是安徽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

向外“扬所长”,拓宽朋友圈

“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的最大势能,有力加快了安徽改革开放步伐。”诚如斯言。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要走出去,交朋友,扬“皖”所长,兼收并蓄,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安徽之“长”,“长”在何处?

安徽地处长三角发展腹地,是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桥头堡,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多重战略叠加覆盖的交汇点,这为安徽发挥“左右逢源”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要素资源,提供难得机遇:

——农业方面,实现粮食“二十连丰”的安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农业大省,安徽发挥资源和市场优势,启动实施“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助安徽农业做好增值大文章,不断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和“大厨房”。

——对外开放方面,安徽临江近海,创新活跃强劲、产业特色鲜明、市场腹地广阔。2023年,进出口总额突破8000亿元,展现了良好发展势头。未来,也将积极对接沪苏浙,特别是上海的开放资源,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复制推广沪苏浙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能级,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放的还有拥有国际超级IP加持的“大黄山”。今年3月,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会在黄山召开,提出要发挥大黄山地区优势,坚持高端引领、国际视野、全域联动、业态融合,打造高端服务业集群,高质量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与更多友人共享“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的发展红利。

——还有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安徽天赋山水、灵动秀美。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重要节点省份,安徽践行“两山”理念,瞄准“双碳”目标,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围绕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安徽推动生态价值加快转化,进而实现美丽安徽建设目标。

安徽:创新之变 创新质变

如何融入?

先要有思想观念的解放,让体制机制等高对接。近3年,安徽对标沪苏浙,陆续推出8批次800多项改革举措,选派一批干部到沪苏浙园区、企业跟班学习,全方位推动思维理念、制度机制的靠拢。

再是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安徽共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建立人工智能等4个产业联盟,去年全省在建亿元以上项目中,实际到位资金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动力、人才“四个净流入”。

更重要的是,在一体化发展中,群众有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徽开通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窗口,实现了152项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共建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在逐步运营。

……

向上求索,创新为安徽驱动发展谋势;向下兼容,创新为安徽政务营商谋事;向外开放,创新为产业赋能谋实。

当前安徽,正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加快建设科技、制造、农业、生态、人才、教育、文化“七个强省”。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深入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放在今年工作任务首位。

上下一心,内外融合,让创新永不落幕,让安徽别样精彩!

正如发布会最后,王清宪省长向世人传递的:“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一定会有新的经济板块隆起,在这个新隆起的板块中,一定会有安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