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促“三交”,泉州这样干

2024-05-17 08:01:44 - 国家民委网站

转自:国家民委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和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东、浙江、福建三省集中了全国约60%的跨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目前,福建省泉州市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数量近18万。泉州市下辖的晋江市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已培育9.6万家民营企业,打造51家上市企业、46件中国驰名商标、16个国字号区域品牌。

为进一步拓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促“三交”)的实践路径和平台载体,深入研究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三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民委民族团结促进司调研组赴泉州开展调研,实地走访了荣恒、安踏、三六一度等民营企业以及“晋榴之家”民族团结进步服务中心。

泉州民营企业促“三交”的主要做法

到东中部地区就业是实现转变的开端。调研组了解到,泉州与国内150多个城市建立了长期劳务协作关系,吸纳来自全国20余个省份20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晋江、石狮从业人员中6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据初步统计,到泉州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有土家、苗、布依、彝、侗、瑶等民族。大部分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通过当地政府劳务输出管理部门前往泉州就业,流入地与流出地实现了跨区域协作。少部分人通过中介机构、校企合作等市场化方式到泉州,相关部门及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通过政府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特别是有同乡陪伴,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开启了熟悉、融入东中部地区的历程。

民企促“三交”,泉州这样干

▲2023年6月17日,福建泉州安溪县的福建天电光电有限公司,工人在自动智能化车间生产节能LED照明设备。新华社记者刘勇贞摄

思想转变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转变思想、树立文明新风,是推动少数民族员工融入企业的关键一环。一是树立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工作理念。很多民营企业负责人向各族员工讲述企业发展史,阐释“晋江经验”,鼓励各族员工为美好生活打拼。二是树立集体意识。在生产工作中,将本地与外地的各族员工混合编入流水线,各岗位同时发力共同完成任务。组织篮球赛等集体活动时,将各族员工混编成队,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各族员工的集体意识不断增强,工作积极性和劳动效率明显提升。三是树立规则意识。加强入职教育和定期培训,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有效保障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四是树立法治观念。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各族员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五是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向各族员工传授理财观念与技能,让钱包越来越鼓。思想变化使各族员工更好地融入企业、融入当地。

完善制度是融入企业的基础。完善的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办事,是让各族员工快速了解、适应、融入企业的重要保障。泉州民营企业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制度,为各族员工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一是推行薪资激励制度,让各族员工“待得久”。实现各族员工同工同酬、同城待遇均等化,制定完善薪资激励制度,加强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设立岗位补贴、工种补贴,设置工龄奖。二是制定精神激励制度。客观评价各族员工的工作业绩,评选优秀员工,举办表彰活动,颁发荣誉证书、奖金,增强各族员工荣誉感,提升企业凝聚力。注重选树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宣传好人好事,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三是完善晋升机制。细化量化评价办法,打通员工晋升渠道,将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优秀员工吸收为企业管理人员。

精细服务是促“三交”的保障。泉州民营企业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各族员工遇到的困难,真正让大家落下脚、安下心、留得下、融得进。一是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邀请专业教师授课,安排各族员工同班组、共劳动,在生产中创造语言环境,以语言相通促心灵相通。二是实行“一对一”双向帮带。建立老员工与新员工、本地员工与外来员工“一对一”双向帮带制度,组织开展“结对子”等活动,帮助新入职的各族员工尽快融入集体、适应环境。三是坚持关心关爱的柔性管理方式。企业负责人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工作,注重谈心,关注员工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员工解决个人和家庭困难。四是解决各族员工的后顾之忧。子女照顾和上学问题是外来员工关心的大事。对此,泉州民营企业主动作为,有的企业在内部设置学龄前儿童区,并请人专职照看,让各族员工安心工作。积极对接教育部门和当地学校,为各族员工解决子女上学问题,让孩子们在共学共乐中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种子”。五是持续关注返乡员工状况。各族员工返乡前,企业会具体了解员工未来规划,并给予相应支持。对想回乡创业的员工,支持一部分启动资金、传授创业经验;对过了一段时间想返回企业继续务工的人员,企业会重新接纳。

社会融入是扎根城市的根本。泉州市统战、民宗、人社、政法等部门,会同用工企业联合发力,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一是因地制宜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点。在部分民营企业、少数民族群众较为集中的地方探索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点,围绕落地、就学、就业三大重点,着力落实同城待遇,加强帮扶。二是积极搭建各类活动平台。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企业团建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不断增强各族员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组织员工走出泉州,到福建其他城市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更好了解、认识、融入“第二故乡”;常态化组织开展文体比赛等活动,丰富各族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员工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拼搏意识,密切感情。三是鼓励支持各族员工参加志愿服务。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重大活动中,企业鼓励和支持各族员工参加志愿者服务,作为主人翁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

此外,泉州市大力发挥民营经济优势,积极引导向边疆民族地区落地产业协作项目,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自我造血功能。2023年以来,与西藏、新疆、宁夏、甘肃等地落实产业协作项目20多个,实际到位投资额近20亿元,吸纳当地各民族劳动力稳定就业3000人以上。

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研究制定激励措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基层民族工作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民营企业的联系,强化业务指导,引导民营企业家主动参与民族工作,大力发挥民营企业促“三交”作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发挥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点的阵地作用,解决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在落实同城待遇、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让各族员工安心就业,助力民营企业稳步发展。建议进一步总结、提炼、推广民营企业促“三交”典型经验做法,适时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和民营企业代表。发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指挥棒”作用,常态化评选示范民营企业。

民企促“三交”,泉州这样干

▲4月10日,游客在泉州中山路一家文创店内拍照、购物。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全长约2.5公里,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这座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  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大力推进民营企业进边疆。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在促“三交”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家乡、走进东中部地区;更多企业主动参与民族地区建设发展工作,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建厂,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深化计划实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多种途径,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扎根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营企业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强化边疆民族地区产业支撑,让各族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帮助出门务工的群众回乡后稳定就业。

着力提升各族干部促“三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建议在促“三交”工作培训安排上,构建起中央带省、省带市、市带县逐级带动的良好格局。在培训对象上,以新入职、新转岗、新提拔和具体负责促“三交”业务干部为主。同时,针对促“三交”工作、城市民族工作、社区民族工作、企业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重点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解,多讲案例、多分享经验做法、多传授指导实践的具体举措。在培训形式上,将线下与线上培训相结合,研发相关网络课程,方便基层干部学习。

研究制定企业民族工作的指导意见。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在促“三交”、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维护边疆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建议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研究制定指导意见,有效指导做好企业民族工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民委民族团结促进司调研组。执笔:门豪、杨亚楠)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