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变法庭 大学生“沉浸式”体验庭审

2024-05-17 06:55:33 - 南宁晚报

本报讯(记者彭媛媛)劳动合同里的工资是否写清楚具体构成部分,是否明确绩效、补贴等福利待遇的算法构成?这些与劳动者息息相关的问题,往往在合同里被一笔带过,埋下劳动纠纷隐患……昨日,南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广西大学公开审理一起关于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报酬争议的案件,这是2024年第三期“南宁人社讲坛”暨第一期“南宁人社法治讲堂”首次开进高校以案说法。

当天上午,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间教室,临时变成南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流动仲裁庭,台下的旁听者多了不少在校师生代表。该起案件双方为申请人姜先生与被申请人某某(广西)投资有限公司。姜先生称,他原是该公司的置业顾问,从事房地产销售工作,双方签订的书面劳动合同约定他每月工资为3000元,并注明月度绩效奖金根据绩效评估结果确定。姜先生表示,公司制定有奖金激励机制文件,对他进行考核并发放相应的奖金。2023年6月,双方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因奖金支付、解除劳动合同情形发生争议。2023年底,姜先生向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经过1个多小时的开庭审理,仲裁庭宣布将择日作出裁决。

庭审结束后,潘晓萍结合案例和日常办案实践,向旁听的大学生们讲解了调解仲裁程序、劳动维权注意事项、实习或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等。她表示,在日常求职、入职时,要注意规避劳动合同存在的风险。比如,在工资待遇方面,需明确知晓工资具体的构成,可让用人单位出具薪酬确认单,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可有效避免推诿扯皮事件发生,更好维护自身劳动合法权益。

大学生“沉浸式”体验庭审,还收获“现场版”普法知识。广西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李承奎同学表示,通过仲裁庭的以案说法,明确劳动合同签订对自身权益保障的重要性,要细看劳动合同条文条款,对每个事项“追根问底”,涉及权利权益事项要写清写明。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