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扩大开放的关键是要做好主动管理竞争

2024-04-17 11:42:58 - 经济转型研究

姚洋:扩大开放的关键是要做好主动管理竞争

姚洋: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有些人一听到“改革开放”这个词就认为改革和开放是同时进行的,事实上我们的开放要早于改革——开放真正的起点是1972年,不是1978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中美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结束了两国长期隔绝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的开放才走上了正轨。从此,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同频共振。

开放能够成功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同时国民要有一定的受教育水平。否则一开放,所有的东西都依赖国外,连优秀的工人都没有,制造的产品没有一样拥有质优价廉的优势,其开放不太可能成功。中国在开放之前已经开展了三十多年的工业化。再往前推,从1860年的洋务运动开始,就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开放所带来的外来资本、技术、文化等等,只有能够和本国原来的这些要素、基础组合,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正因为此,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评价开放带来的实际价值会更好。

回顾中国这四十多年的开放历程和节奏,可以看出,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的开放是一种管理的开放。哪些领域可以先开放、哪些区域有必要先开放、哪些领域要谨慎开放,这是非常重要的,也非常考验政府的定力和智慧。

过去这十多年,整个世界开始收缩了,这可能也是历史的脉动之一。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都在反思全球化。欧洲和美国主要聚焦两大问题,一是再工业化;二是移民问题。在移民问题上,欧美都在反思、收缩,不允许太多移民。中国也在做调整,新时代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调整、调整,再调整。

中国制造业太强大会带来不平衡。中国的制造业占全世界的30%,但中国GDP只占世界的17%。这个差距意味着中国制造的产品自己无法完全消化,必须向全世界输出。美国GDP占全球的百分之二十多,但制造业只占到世界的18%左右,所以美国肯定要吸纳来自美国本土以外的制造业产品。我们要意识到站在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看世界,跟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看,两者不一样,他们可能看到的就是这样下去可不行,也许有不小的风险,不能太过于依赖一个国家,所以要调整。

但这样的趋势又很难扭转。发达国家想再工业化,时间恐怕永远过去了。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不会再愿意回到工厂,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它们的再工业化会遇到很大阻力。现在的情况仍然是世界的制造业在向东亚转,这个趋势没有改变。东亚的份额越来越大,不仅是中国,还包括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此外还有东南亚。

从纯理性的角度,按照经济学理论,全世界就应该分工;按照国际分工秩序来说,中国就应该这样,因为中国是后起之秀,一开始有成本优势,现在技术和产品质量都提升上来了。当然,这只是理性的看法。但没有多少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完全理性,大家都是有情感的,一旦带入情感,就很难理解和接受中国的崛起,包括中国制造业占世界那么高的比例。

中国兴起之后,对美国会形成挑战。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个挑战。虽然这种看法未必是理性的,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决策,很难做到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地缘政治和经济是相关的,不可能出现地缘政治方面紧张、经济方面却非常热闹的局面,必然伴随着调整。

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非但没有变成他们的朋友,而且似乎变成了对手,甚至敌人。这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巨大变化,这个变化从2010年左右就开始了。到特朗普时代变得更加明显。我个人认为中美关系不太可能一下子回到过去的“蜜月期”,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未来二三十年都不太可能改变。两国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会面临竞争关系,包括经济、地缘政治,等等。

但我认为,只要中国主动去管理竞争,不让竞争变成对抗,就不是一件坏事,说不定还会是有利的竞争,因为竞争可以逼着中国去做一些尚未涉足的重要领域,比如高端芯片。一旦我们做起来了,反倒有可能让美国失去很多机会。当然,只有中国对两国关系的主动管理还不够,也需要美国保持适度的理性。

如何校正中美关系?首先,两个国家都应该在理性交往的基础上想象未来。尽管大家不可能完全抛弃情感,但是回归理性才能使两国关系稳定下来,否则大家都带着情绪,就不可能稳定下来,互相指责就是吵架。

其次,要建立新的规则。现在美国送上一个机会,是双边的,美国必须先跟中国谈。中国就应该积极把握这个机会,重新制定新的规则。

接下来要从具体事务着手去推动中美之间的融合,不能只讲大道理。2023年1月,我们去美国时拜访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老先生。他说,我跟你们中国人打交道这么长时间,你们中国人爱讲大道理,而我们美国人是从具体的事务着手,这里就不合拍。我听完之后觉得老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不能老去讲大道理,讲大道理就变成了争论。

世界分工是有道理的,背后必然有经济逻辑,美国要想跟中国完全脱钩是不可能的。有人说在技术领域会形成两个平行体系,我认为这也不可能,因为要建两个平行体系就意味着要有两套标准。

中国要学会做大国,从过去的人口大国、经济小国,到现在的人口大国兼经济大国,有三点是必须修炼的。

第一,要有全球眼光。全球眼光是中国要想象着自己在为整个世界负责任,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参与制定规则特别重要。

第二,对待西方一定要有平视的态度。平视意味着既不要总是抱怨和指责对方,也不俯视和抨击对方,而是对等的,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学会去理解对方。

第三,既做好内政,又做好外交。我们以前说外交和内外有别,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内政就是外交,外交就是内政,大国尤其如此。美国的内政就是外交,因为其内政对世界有巨大的影响;同样,美国的外交对自己人也有巨大的影响。中国要做一个世界大国也必须学会这一点,内政和外交不可能分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