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需把握好五大关键

2024-05-16 08:30:00 - 中国经济网

转自:经济参考报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面向新发展阶段所做出的新部署,也是新形势下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的时代命题。如何有力有效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关键在于把握好如下五大方面。

辩证把握“和”与“美”的核心

所谓和美乡村,顾名思义乡村要兼具“和”与“美”的内涵。和美乡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其中“和”字也是和美乡村与“美丽乡村”内涵上的根本区别所在,即让乡村从“一时美”到“持续美”。具体而言,“和”是指要在乡村建设中突出乡村文化与乡村居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为乡村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也体现为乡村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而“美”不仅包括乡村外在的自然美、生态美和环境美,也包括乡村功能健全、富有韵味、宜居宜业、和谐共生的内在美。

鉴于此,和美乡村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产业丰美、环境优美、乡风纯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五个方面。其中产业丰美是指三产融合、多业并兴的乡村产业兴旺、蒸蒸日上的面貌。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已经超过9万家,农产品电商销售额也突破了7300亿元,充分证明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带动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环境优美主要是指乡村自然人文风光,自然环境景观所呈现出的外在美,需要“和”作为主要基调;乡风纯美指城乡关系、乡村关系、村村关系、村民关系的和谐融洽,实现城乡之和、新旧之和与异同之和;社会和美是指多主体联动共治实现的乡村“内在美”,包括乡村村社之和、干部之和、邻里之和,也包括乡村上下内外之和;生活甜美是指农民在乡村中具有较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也需要农民形成以“和”为贵的理念,在“和”气生财的作用下实现居有所住,业有所就,逐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同步富裕。

不难看出,“和”是“美”的前提与支撑,“美”是“和”的结果和体现,二者不应互相割裂、有所偏颇。只有统筹处理好“和”与“美”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和”的核心,通过以和为美、以和促美、以和育美、以和增美,以和聚美,才能够实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才能够为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扎实基础。

紧扣乡村“宜居”与“宜业”两大功能属性

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紧扣“宜居”与“宜业”这两大功能属性特征。“宜居”包括了“宜养”“宜生”“宜婚”等生活功能,而“宜业”则包括“宜游”“宜学”“宜资”等经济功能。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强调了乡村振兴的三个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这三个重点工作需要紧扣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宜居”与“宜业”这两个基本功能属性。

通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以“宜业”水平支持“宜居”建设,妥善控制好乡村产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对“宜居”的负面影响,合理开发一些绿色生态的乡村产业项目,实现“宜居”和“宜业”的双赢。通过增强乡村规划、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等举措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通过抓乡村党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创新和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让乡村更加“宜居”和“宜业”。

“宜居”与“宜业”之间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可以“宜居”促进“宜业”,也可以“宜业”反哺“宜居”,可以“宜业”带动“宜居”,也可以“宜居”支撑“宜业”。当然“宜居”与“宜业”之间也会有矛盾冲突。“宜业”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超出环境承载力,从而不利于“宜居”,同时“宜居”也意味着需要对“宜业”的开展力度必须有所限制和约束。因此,只有妥善处理好“宜居”与“宜业”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宜居”与“宜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统筹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融合

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在生产空间上诠释乡村经济发达之美,在生活空间上诠释社会和谐之美,在生态空间上诠释生态文明之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在生产方面,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推进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并积极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与生态研学等新型业态,开发和提升乡村新质生产力水平。在生活方面,完善乡村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生活服务体系,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生态方面,保护、恢复和利用好乡村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好村内乡贤等能工巧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展现农耕美景、特色风景、文化场景共生共融,利用好独特生态资源积极对外招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例如浙西衢州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和杭州临平的美丽经济产业,让乡村不仅有颜值,还具有产值,切实把最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了绿色富农。因此,着力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相互促进、良性耦合才能综合有效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注重抓好四项工作

和美乡村建设需要注重抓好如下四项工作:

第一,做好研究规划先行。坚持以村民为主体,结合当地发展需求与自然禀赋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政府统筹协调、农村加强用地集约、市场引进投资主体等方式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多主体协同投入,充分整合并利用好乡村的资源优势。

第二,注重环境综合整治。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同乡村产业发展、景观风貌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着重构建山林、水域、村落、农田与道路等发展系统,形成和美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体系,有效促进城乡共融。

第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城乡共建共享,不断缩小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之间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要坚持乡村优先,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全面推进乡村道路、电力、网络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断向内深化、向外扩张,提高整体的覆盖面。

第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应着力提升农村居民教育、养老、文娱和体育等基础、兜底和普惠方面的公共服务保障,逐步将服务覆盖范围从注重机构行政区向注重常住区转移,另一方面应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找准乡村内部公共服务的短板所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夯实基础,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优化财政投入,确保取得实效。

系统推进五治并举

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系统推进如下五治并举:

第一,着力完善自治建设,体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本色。要强调农村的自主治理精神,鼓励自主探索和创新符合国情村情的自治模式,鼓励乡村内部成立和美乡村公约对村民生产和生活行为进行约束,加强对乡村生态资源和村庄设施的自主保护、建设与管理。

第二,着力提升法治建设,支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底色。应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法律普及,同时建立有组织、有标准、有监督的村庄治安长效机制,构建好一站式村民矛盾化解机制;塑造乡村良好的法治氛围,切实维护乡村社会稳定。

第三,着力加强政治建设,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成色。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和规范党组织领办的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带动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党的思想融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加强党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第四,着力提升德治建设,强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特色。需加强乡村内部精神文明和乡村文化建设,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与淳朴民风,注重优秀乡村和美文化的挖掘和塑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居民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乡村居民自身的自觉行动。

第五,着力推进数治建设,增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亮色。以数字乡村建设激活和驱动和美乡村建设,建议加强对乡村的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数字素养,深入推进新型数字技术同乡村生产、乡村治理和村民生活深度结合,以数治赋能乡村建设,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例如安吉溪龙乡的“DNA安吉数字游民公社”,体现了数字技术为乡村延展带来的无限可能。总之,以五治并举共同调色,打造“美丽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数字乡村+善治乡村”五村并进的新格局,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