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用好人才“金钥匙” 开启乡村“振兴门”

2024-05-15 19:50:21 - 政府网站

转自:咸阳发布

用好人才“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门”

——咸阳乡村人才工作综述

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素质提升培训7037人次,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4733人;建立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146家,挂牌命名市级工作站24家……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业兴。

近年来,咸阳大力实施“人才兴农、人才强农”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创新人才培育发展机制,乡村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明显优化、素质大幅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促成长——突出选才育才

礼泉县依托专家工作站,设立田间学堂20个,举办流动课堂120场次、农民夜校80场次,受益群众超过12万人;淳化县发挥专家人才作用,以“田间”为课堂,开展现场教学360余次,技术指导服务2.6万余人次,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355名;乾县针对高素质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开展产业技能培训800余人次……

去年以来,咸阳各市县区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采取送培下乡、专题培训、导师帮带等形式,定期开展粮食、果蔬、畜牧等种养技术培训、实践操作和跟踪指导,积极培育专业生产型、经营管理型、技能服务型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

突出“头雁效应”,深入实施家庭农场主素质提升计划、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现代农业带头人培训等,累计培育“头雁”人才和领军人才140人,“农民科学家”14人,“农民专家”40人,高级职业农民473人,形成了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产业振兴“头雁”队伍。

提升15个农广校培训机构、87个农民实训基地和26个农民田间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师资能力,积极推广远程网络教学系统建设,形成了“1所市级主教室+12所县级分教室+37所区域田间学校教室”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及农民科技教育线上教学实现全覆盖。

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兴农、人才强农”战略和咸阳籍在外专家人才回归工程,全面落实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政策措施,与55名院士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聘请担任咸阳科技顾问,为全市乡村人才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把脉问诊、献智献策。

截至目前,全市年均实施农业科技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农民超95万人次,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4733人,各类乡村人才在咸阳这片广袤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成长。

建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这是3亩的棚,基本采用农业机械作业,现在市场上的各种小型农业机械都能从大棚门洞开进来;现在正在采摘普罗旺斯西红柿,都是用‘小火车’拉出来,特别方便、省力气。”3月14日,我市农机大讲堂暨春耕农机化生产现场培训会在泾阳县举行。

在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咸阳各县市区抢抓有利时机,组织农机大户、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助农服务。

像这样助力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培训会,咸阳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分级分类培训机制,利用全国、全省农业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素质提升培训。

建立农业科技人才智库,选派技术骨干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常态化开展专家人才下基层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建库要数量,人才培育更要质量。咸阳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农村改革服务人才培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短期培训,强化农村改革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全市改革服务人才政策理论和业务水平,充分保障党的“三农”政策精准高效落实落地。

以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抓手,强化农业综合执法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全市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大比武、大练兵和常态化培训,着力培养“通专结合”“一专多能”执法人才,全面提升执法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2023年,全市共举办市级农业综合执法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11期,培训执法人员630人次。

此外,咸阳构建全过程、系统化支持返乡创业政策体系,通过落实创业政策、树立创业标杆、挖掘创业品牌、打造创业载体、丰富培训内容、加强综合服务等举措,为返乡入乡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目前,全市打造创业载体33家,孵化创业实体5000余个,带动就业2万余人,为9516名创业农民发放创业贷款14.65亿元。

激活力——搭建用人平台

“这片西红柿,要及时打杈,增强通风采光。”“这个棚要多施有机肥或农家肥,这样西红柿的口感会更好,大家要积极为下一茬种植做好准备……”连日来,泾阳县蔬菜试验示范站(科技小院)专家工作站的专家们在大棚里向农户讲授大棚蔬菜田间管理技术。

泾阳县蔬菜试验示范站(科技小院)立足泾阳县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专家人才优势,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专家团队服务3个县17家示范园区,新品种新技术辐射三原、高陵、礼泉等12个县区,累计推广面积152万多亩,新增经济效益超2亿元。

“科技小院”是咸阳搭建平台、聚集人才、培育人才,以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聚焦‘8+N+1’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组建专家技术服务组,聚集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人才力量,合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咸阳坚持这一思路,全面开展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搭建用人平台,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6个试验站和10个现代农业园区技术协作提档升级。发挥秦创原咸阳市种业创新中心平台人才力量优势,加速提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人才力量。

建立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146家,挂牌命名市级工作站24家,围绕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开展院士专家县域行、产业行活动10余场,拓宽产业发展视野,指引产业发展方向,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通过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招引行业知名企业,聚集“领军型”、创新型、专特精企业人才,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人才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同步发力。

目前,泾阳茯茶、永寿中草药、旬邑苹果等一大批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带动2.5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在此基础上,咸阳紧盯乡村振兴技能人才需求,积极打造乡村人才劳务品牌,以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为目标,持续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劳务品牌技能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

“十四五”以来,围绕“武功绣娘”“淳化饸饹师”“礼泉袁家美味传承师”等劳务品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全市技能型人才总量达到36.2万人,极大提升了乡村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人才蔚,事业兴。咸阳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部署,以求贤若渴之心引才聚才,以夯基垒台之举育才强才,以筑巢引凤之策爱才留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激活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咸阳:用好人才“金钥匙” 开启乡村“振兴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