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进,金融助力聚焦

2024-05-15 19:45:30 - 北京商报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组分析师朱林宁

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基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实践,提出和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引领,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实践影响和金融助力三个角度,阐述我们对新质生产力思想如何指导和提升我们的认识和工作的学习体会,坚定不移贯彻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发展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服务,聚焦全球产业前沿,适度侧重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持布局未来产业,前瞻配置资源倾斜。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一)党中央基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战略理论

科技创新要有自己的东西,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放到更突出位置。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明确我国科技攻关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重点、政策。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基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实践,新质生产力首次被提出,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发展路径等主要思想表述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定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的催生、内涵、特点和本质。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一是及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布局产业链。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三是围绕战略任务科学布局。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四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影响

(一)直面全球竞争,加强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应对发展安全挑战

从全球视角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直面全球竞争,加强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应对发展安全挑战的战略选择。在充分肯定历史发展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着力提升,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

科技创新和突破产业瓶颈。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因此,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第一条重大举措就是科技创新,第二条就是突破产业瓶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为了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正在展开布局竞争。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我国实际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科技创新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提出和推动的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指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主动选择,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战略性领域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以新制造和新供给创造新消费和新需求,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和新业态。以我国正在加力布局的九大战略新兴产业为例,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海洋装备产业,及其所涵盖的38个二级新兴产业、超过150个三级子产业、近千个四级细分制造行业、数万项新兴高技术制造产品和相关服务,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蓝图。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助力

一是以新质生产力理论学习指导提升金融认知水平,坚定不移贯彻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服务实体,建设金融强国。金融机构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把握建设金融强国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推动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二是以新质生产力理论学习指导改进金融实践工作,加快发展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服务,做好五篇大文章。在各项主要金融服务领域,科技金融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力促进先进制造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普惠金融持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提高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养老金融丰富金融产品服务供给,加大对健康和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支持;数字金融加快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

三是以新质生产力理论学习指导聚焦全球产业前沿,适度侧重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持布局未来产业,前瞻配置资源倾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我国正在明确加力的产业发展方向。中信建投认为,宏观结构变化引领中长期投资方向。宏观结构的变化驱动着产业结构变迁的方向,顺应宏观结构变化的制度变革,为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萌发也在重塑全社会增长与利润分配的格局。因此,根据宏观结构与制度变革的方向调整资源配置,是金融机构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贯彻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命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