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果蔬产业带一线观察:电商助农路宽广 多重增收更可彰

2024-05-15 11:16:36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工网

原标题:电商助农路宽广多重增收更可彰(主题)

——云南果蔬产业带一线观察(副题)

国际商报记者李子晨文/图

“没有直播电商,我就是个普通的农民,不可能一年卖出五六百万单,让家乡的人参果、沃柑、蓝莓走上了全国各地的餐桌”“电商卖新鲜的大蒜,在父辈们看来犹如天方夜谭,又因为独头蒜比较小众,以往更不敢想象我们的年销售额能做到1亿元”“在平台的助力下,家乡的农产品产业链越来越完善,从业者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好,更多年轻人也都愿意回到家乡,帮助老乡共圆致富梦”……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应用和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发展,电商助农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直播电商也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在云南果蔬产业带,就活跃着这样一群产业型主播,他们抢抓发展新机遇,与直播电商平台共舞,不仅通过直播间为当地农产品打开了卖到全国各地的新销路,也找到了施展自身才能的新天地,更带动了乡村民众就地就业创业的新热潮。

云南果蔬产业带一线观察:电商助农路宽广 多重增收更可彰

“找到外面的世界”

5月初的一个上午,记者在云南思珺儿生鲜供应链基地看到,一筐筐沃柑、蓝莓、人参果,以及从泰国运来的榴莲、山竹堆满了仓库,散发出浓浓果香。而在卸货区的另一侧,分出了众多直播区,在两盏灯、几部手机前,一位主播正情绪饱满地向屏幕前的粉丝介绍果品、释疑解惑,一个个直播的小天地外,选果、打包更是一派繁忙景象。

在果蔬产业从业11年,从田间地头风吹日晒、汗水淋漓也卖不上价,到通过直播电商找到“外面的世界”,云南思珺儿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艳有太多的话想说。

“通过直播电商,我把石林的人参果做出了品牌,现在西双版纳、楚雄、建水的农户都开始种植人参果,人参果也从最初的1.5元/公斤卖到了7、8元/公斤。当地的农户更从茅草房搬进了大砖房,这是最让我引以为傲的。”马艳说。

现在,马艳仍会经常走进村落的田间地头,主要是为找到更多品质好的果蔬,并通过直播的方式带动这些农产品上行。“这些年,我们不仅打造出了人参果、沃柑、蓝莓、水果玉米等多款爆款农产品,将家乡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特色沃柑也已出口到了国外。此外,我们也在将泰国、越南高性价比的榴莲、山竹等引入国内,让国内消费者一饱口福、得到实惠。”马艳说。

让更多囿于深山的农产品“走出去”,电商助农是重要帮手。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紫皮独头蒜是当地特产,营养价值高、剥皮方便,但因知名度不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卖不出去、卖不上价”。95后宾川姑娘晏林英大学毕业后返乡,希望能帮自家的紫皮独头蒜找到新销路。

“以前电商平台几乎没有卖生鲜蒜的。在了解了直播电商的魅力和潜力后,我们开始了直播卖货,并拍摄了一些短视频在快手上分享,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独头蒜,很多人不仅很快下了单,更频频复购。”晏林英介绍,2023年她打造的热宝生鲜品牌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做到了将近1亿元,直播电商占比达20%。“直播电商的空间巨大,能通过电商卖生鲜蒜,并卖出大价钱,这也是父辈们不敢想象的。”

一头头紫皮独头蒜通过直播间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也带动了当地产业链的发展。“我们与周边农户成立合作社,研究出二次返利的模式。一方面我们提供好的种子、肥料,带动社员抱团采购,把生产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把直播电商和种植环节打通,帮助农户把农产品更好地卖出去、卖出价。”更令晏林英骄傲的是,随着紫皮独头蒜在直播电商平台被更多人知晓,很多同行的销量也实现了增长。

在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看来,直播电商助农改变了传统小农生产对接与大市场的格局。“过去从农户到消费者餐桌要经过六七道环节,环节过多也导致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受损。现在通过直播间将源头好物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让消费者有了新的购物选择,也为地方特色农产品打开了新通路,助力乡村振兴实现良性循环。”

“我们也都回来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3月份,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更提出,用5年时间,在全国打造1000个左右县域直播电商基地,直播电商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培育1万名左右农村电商带头人,农村电商就业创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现在,我们通过直播电商一年发货量能达到500万至600万单。”除了让云南水果卖向全国、国外水果卖到国内外,与直播电商共舞,马艳还有更多新的收获:“电商助农在整个产业链带动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产生,如农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选品员、品控师、采购员、数字化仓储师、包装员、主播、助播、店铺运营、直播投流师、数据分析员、客服等,给更多人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新选择。”

“每斤水果多卖5分钱,对果农来说,一年可以多增收几千元钱。作为直播间的采购员,一方面要深入产业带,将源头好货送到消费者手中;另一方面,要通过直播间的数据分析帮助农户更好地将农产品卖出去。”牛天林是思珺儿团队的采购员,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加入助农团队。谈起自己的工作,牛天林认为很有价值。

“我的家乡就是彩云之南,我很想让家乡的富饶物产被更多人熟知。”农大丁同学——云南农业大学学生丁习功在过去一年里凭借用玉米当麦克风的创意、“吃不完,根本吃不完”的口号以及朴实接地气的形象,在快手上迅速走红。

在丁习功看来,通过直播电商的下沉,不仅让家乡农产品的上行道路越拓越宽,也为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创业的重要路径。“作为一名新农人,我将和同学们更好地把学校的科研成果与助农实践相结合,为更多有需要的农户提供服务,共圆老乡们的致富梦。”

在5月8日于昆明举办的直播电商助农兴农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国庆指出,随着直播电商生态的加快构筑,在田间地头已涌现出一批农民网红主播和“乡村致富带头人”。短视频直播平台作为新个体、新职业、微经济、“副业创新”的承载地,也涌现出了农业经理人、数字化采购等几十种直播间新职业,带动了乡村就地创业就业。

“通过助农产业型主播,带动更多青年回到乡村去,和家乡的一方水土联系起来,意义重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卢晖临表示,这或将使得在现代化过程中乡土社会的损蚀得到扭转,让有文化、有技术、有知识、有视野的青年人回到县域、回到乡土也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