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VC“寒冬”,要追求非共识的正确判断

2024-05-15 13:02:20 - 第一财经

近期在风险投资界,"VC寒冬论"成为热议话题。作为一名拥有逾十年经验的投资人,我有几点思考想与大家分享。

"VC寒冬论"是指在特定市场环境下,投资数量减少、投资金额下降、创业公司融资难度增加、估值调整,整个风险投资市场呈现出紧缩和谨慎的特点。这种现象通常与全球经济或局部经济不景气、金融市场波动、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以及前一轮投资泡沫破裂后的调整有关。

诚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坚信,在中国超百万亿元经济总量的庞大身躯里,依旧潜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以创新思维洞察市场脉搏,精准把握现存机会,并在业务运营中融入变革力量。问题的核心转变为:如何在当前环境下创新思考?怎样准确解读市场趋势?如何有效利用剩余机遇?又该怎样将这些新思维融入我们的日常运作?

在我看来,机遇源自两股力量:一是新兴市场的蓬勃兴起;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新需求,尤其是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提升,在医疗健康和老龄化社会的交汇点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医疗领域尤其吸引我们关注那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项目,它们或在技术创新、或在商业模式、或在产品的独特性上展现出非凡潜力。

面对市场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大家都在追逐政策鼓励的领域,这时,如何构建自身的独特优势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大家都在谈论国际化时,拥有产品和技术上的独特性成为了全球性公司的关键,而非仅仅只能采取"价格战"。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挑战重重,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孕育了打造全球性企业巨头的可能——如今成为全球化公司杰出代表的荷兰飞利浦公司,正是在欧洲最为艰难的时期被迫启动其全球扩张之路的。

在投资过程中,我们经常询问企业经营者一个问题——"你们的产品与服务有何不同";同样,作为投资机构,我们也需要自省,"作为VC,我们与其他机构有何差异"?

我认为,在这个VC同质化可能比项目同质化更为严重(已有上万家私募股权机构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至关重要。在"聚焦+勤奋"两大核心上,如果必须二选一,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聚焦"。因为"聚焦"往往伴随着"自律"和"勤奋"。反之则不然,在我的观察中发现,"勤奋"并不总是等同于"聚焦"。

在多变的市场中,我们更应该聚焦在特定领域,深入挖掘那些隐藏的"珍珠"项目,追求非共识的正确判断。只有当我们这种投资机构深入到自己的领域中,才能最早发现优质项目,理解其价值,并借助行业资源为其提供帮助,从而实现项目的成功退出。

在此过程中,我有三点思考,供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追求Alpha收益。虽然我们都渴望在Beta市场中航行,但随着中国市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Alpha机会正不断涌现。对于经验丰富的新兴团队和基金而言,这是一个黄金时机。我们需要通过团队组织能力和投资理念的革新,捕捉那些非共识的正确。

第二,狙击手策略。在市场波动中,精准投资(狙击手策略)优于广撒网(机关枪策略),因为后者在当前成本升高、回报不确定的背景下难以奏效,尤其是在美元成本上升、IPO回报不再如以往那么确定的当下。故应聚焦熟悉的领域,提高投资成功率。

第三,深耕细作,全球视野。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决策体系,深化细分领域筛选,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具备全球视角,精准捕捉每个机会。定期复盘,精简非核心领域,聚焦最具潜力的市场。

市场中既有乐观者,也有悲观者。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作为专业投资者,我们要始终保持积极行动,为最好与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我们要在不确定性中稳健前行,坚守专业、分散、精选、热情、韧性的原则,利用"严冬"锤炼内功,构建差异化优势,提升应对未知与执行已知的能力,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作者系LRI江远投资创始人、CEO,科创板首届及第二届咨询委委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