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解为器 做社会关系的修复者

2024-05-15 10:01:00 -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法制报

以调解为器  做社会关系的修复者

□ 河北法治报记者 张哲

在社会的经纬中,矛盾与冲突如丝线般交织,而调解则如一缕温暖的阳光,透过这些纷扰,照亮了修复社会关系的道路。元氏县人民法院南佐人民法庭位于元氏县西部山区,在这片广袤而质朴的山区土地上,庭长张文静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她以调解为利器,致力于成为社会关系的修复者。

调解亲情关系,让家庭重归和睦

南佐镇的景大爷年近九旬且体弱多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因老人将多年积蓄出借给老三的孩子,导致老大和老二心生不满,进而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无奈之下,老人诉至法院寻求帮助。承办法官张文静接到该案后,认真听取了老人的诉求,随即将其子女邀请到法庭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张文静不仅依据法律规定,向当事人讲解赡养义务的重要性,更从亲情的角度出发,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经过张文静的不懈努力,子女们渐渐放下成见,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从最初的各执一词,到慢慢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困难,最终达成一致的赡养协议:借老人的钱都如数归还,存折放在家里长辈手中,轮到谁照顾老人,衣食住行由谁负责,老人生病需要花钱,由三个儿子平摊垫付,之后可凭医疗费票据在老人的账户上支取。当事人均表示同意,老人也露出久违的笑容。

事后,张文静专门去老人的家中进行了回访,看着老人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红润的面庞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张文静由衷地感到欣慰。

调解朋友关系,让友谊重新延续

孙某和李某是多年好友。2020年李某想买货车跑运输,因手头钱不够,于是向孙某求助,孙某很讲义气,一边打工一边陆续借给李某3万元,李某承诺于2020年9月30日前还清这笔借款。然而到了约定还款日期,李某却以各种理由推托。多次要钱无果后,孙某将李某诉至南佐法庭。承办法官张文静与双方取得联系,详细了解情况。李某表示,自己经济条件不好,受大环境影响很难挣到钱,目前在想办法自救。考虑到双方友谊有修复的可能,张文静决定倾力调解,情理并重地劝解李某:“欠债还钱,是你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孙某很讲义气,自己打工还把钱借给你,这份情谊很难得,应该倍加珍惜。”李某惭愧地说:“我很亏欠他,更不想失去他这个朋友,但现在实在难以一次性还清借款。希望法官帮忙调解,再给我一些时间,一定把钱还上。”最终,在张文静的耐心调解下,双方达成分期还款的一致意见,双方的友谊在张文静的悉心调解下得到了修复。

调解邻里关系,让隔阂就此消除

杨某和高某是南佐法庭辖区北正乡的村民,两户左右相邻。2023年,高某对其旧宅拆旧建新,拆除施工过程中,所雇佣的时某驾驶钩机不慎砸到邻居杨某家的房角,致使杨某的房屋出现变形及墙体裂缝,原本完好的房屋也变成了危房。经村委会调解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修复赔偿协议。后杨某诉至法院,要求高某、时某将其房屋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张文静及其团队认为邻里纠纷事虽小,但处理不好反而激化矛盾,如何既解决问题又不伤和气才是关键。张文静及其团队主动实地查看现场,并积极联系专业建筑工人,详细了解修复办法及所需成本、后期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充分听取双方的诉求,从法、理、情多角度入手进行劝导。经过三次走访,最终在张文静的调解下双方确定赔偿方案,高某一次性补偿杨某6万元,由杨某自行找建筑施工队对房屋进行修复。高某当场履行了赔偿义务。最终双方握手言和,邻里关系得到修复。

调解夫妻关系,让理解和包容回归

家住黑水河乡的刘先生和王女士于2010年经人介绍相识,后缔结婚姻,婚后育有一子一女。结婚多年来,夫妻两人努力经营自己的家庭。但由于家庭收入不高,开销的地方又多,夫妻常因家庭琐事争吵,刘先生又不善于沟通,家庭矛盾往往都是在冷战中不了了之。日复一日,双方情感上的裂隙越来越大,最终王女士一纸诉状送到法院,要求与丈夫离婚。

张文静在了解案情后,发现夫妻双方矛盾并不大,且考虑到两人组建家庭十余年不容易,生育的两个孩子尚年幼,便耐心细致地做双方的调解工作。张文静运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夫妻双方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唤起他们对彼此的感情。同时,向他们讲解婚姻的意义和责任,让他们明白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性。调解中,刘先生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表示今后一定加强夫妻之间的沟通;王女士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最终这对夫妻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身处基层法庭的张文静,以调解为器,修复的不仅仅是一段段关系,更是社会的基石,从而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更加富有凝聚力。当一个个纠纷在调解中得以化解,当破裂的社会关系得以修复,张文静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成就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司法的温度,为山区的和谐稳定默默贡献着力量。她是社会关系的修复者,更是山区法治的守护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