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清华财经新闻论坛 | 白重恩院长致辞

2023-12-08 18:20:57 - 媒体滚动

来源:经济传播学人

2023清华财经新闻论坛 | 白重恩院长致辞

12月1日,2023年清华财经新闻论坛在清华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智媒时代的财经新闻与经济传播”,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主办。

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的学者专家,以及国内财经媒体的领军人物,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智媒时代财经新闻与经济传播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白重恩为论坛致辞并发表演讲,下文为编辑整理的实录。

2023清华财经新闻论坛 | 白重恩院长致辞

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2023年清华财经新闻论坛,从2008年到2023年,清华财经新闻论坛已经走过15载,成为了国内外财经新闻领域重要的学术合作与实践交流平台。今年,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合作组织此次论坛,我代表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是2016年成立的校级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发展、国际金融治理、国际经贸关系、数字经济和全球气候变化五个具有战略性的领域。作为清华大学高端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在智库研究、实践推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密切关注经济发展中的信息传播,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财经和经济信息传播。本次财经新闻论坛的主题正是“智媒时代的财经新闻与经济传播”,所以我希望与论坛嘉宾一起,通过学理探索和实践交流,共同探讨经济信息传播的全媒体体系构建,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而作出努力。

今天,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也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同时,我希望结合这些观察思考,来谈谈我对经济传播的期待。

要理解当前的中国经济,我认为应关注三个主要影响因素。

一是仍然存在的疫情后遗症,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国内来看,疫情期间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而财政支出仍具有较强的刚性。因此,这种收支不平衡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些地方政府本就承受着较大的债务压力,疫情之后负担愈发明显。政府在积极解决债务问题,但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对中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从国际来看,疫情期间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些救助政策,尤其在疫情后期,救助政策力度较大,结果导致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高通胀,发达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而这些发达国家的政策外溢给全球的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在疫情期间国际交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至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仍然没有恢复正常,驻华的外国留学生及外国企业人数较疫情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在疫情发生前已然紧张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这些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

二是逆全球化的市场。逆全球化的现象有很多成因。

2013年《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一篇文章,三位作者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苏黎世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该文研究了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美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文章的引言中附有一幅图表,显示了两条曲线:一条上升曲线代表中国对美出口的渗透率,而另一条下降曲线代表美国制造业就业率,两者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然而,文章的结论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因为技术变革导致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转型同样也可能是造成美国制造业就业率下降的原因。作者后续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将美国按照邮政编码分成很多地区,以观察不同地区中美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与制造业就业之间的关系,发现仍然呈负相关的关系。之后,作者又发表了十余篇文章,继续这一方向的研究。

虽然从科学性上来说,作者确实做了很大的努力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但是从全面性来说这些结论还是非常误导的。这是因为中美的经贸关系为两个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美国的正面收益更多体现在服务业,但是与服务业收益相关的文章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而这篇聚焦在制造业的文章却得到了迅速传播,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政界认为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对美国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中美经贸在制造业之外其他诸多方面的正面影响。这样的例子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经济传播的重要性。回到对服务业的研究对比来看,其实我的同事们已有研究发现,美国服务业从中美经贸关系中获益,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文章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播,而是消失在了众多其他信息中,这也导致了这类正面研究的影响力极为有限。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过一本书叫做《世界是平的》,这本书的结论至今仍是正确的。经贸关系与经贸交往对参与各国都会带来收益,但这种收益在每一个国家之内的分配受到各国政治的影响,可能并不公正。而每个国家的国内政治也会影响其国际政策,例如在美国,美国国内分配不均衡,受害者声音很大,这些声音对美国的国际政策及全球化趋势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也会对中国产生较大冲击。如何客观公正地报道这些声音?这就体现出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中国能够和各国保持持续的和紧密的经贸关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自媒体中经常有不利于全球化的言论,对于理性讨论者进行攻击,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政策制定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结构转型。

目前,我国一个明显的结构转型是房地产产业的结构转型,但其必然性在国内媒体上尚未得到充分报道。联合国在《世界人口展望2019》与《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对中国人口的预测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人口预期的巨大变化,以及叠加的其他因素,会导致房地产市场发生变化,这就将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另一个结构转型是治理的新需求,这是我们目前讨论不够充分的一种结构性转型。治理的新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高速度增长基本是单目标的管理,我们只需要关注GDP的增长,而高质量发展是多目标管理,这一转变对治理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是监管要求的提升,过去中国是相对简单的经济体,而现在互联网平台企业在经济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此类企业的监管更加困难。因为互联网平台企业所需要的监管远远要比一个制造业企业的监管要难得多,这样的监管需求的提升,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要求以及新的挑战。

总的来看,无论是仍然存在的疫情后遗症、逆全球化的市场,还是结构转型,都需要我们在传播上更加客观公正,塑造有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舆论环境。我认为传播的公信力是提振信心的关键因素,只有老百姓相信,传播正面故事才能提振信心,所以今天我们在座的新闻传播工作者都有责任建立和加强媒体的公信力,以推动信心的提振。

在中国经济报道和传播中,我认为:

第一,媒体既要讲清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也要讲清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人力资本丰富,不再是人口红利,而是工程师红利。同时,中国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充分发挥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协调作用,会为中国经济创造更多发展空间。

第二,社交媒体之外的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应该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新的媒介环境下,社交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大,社交媒体中理性讨论常被激情淹没,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主流媒体应发挥积极作用,平衡社交媒体中的情绪化言论。

第三,我期待中国媒体在全球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全球的读者看到更加客观公正的、关于中国的报道。我认为国外的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较强的偏向性,而我们的媒体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加全面深入地讲述中国发展对全球所产生的影响,把中国发展对全球发展的正面影响和各种情况都讲深讲透,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媒体公信力,以及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全球发展及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