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坚守 她让众多“孩子”融入社会

2024-05-05 06:04:29 - 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4月的一个早晨,五华区普吉街道观音寺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站的教室里,一群穿着红马甲的学员正在上绘画课。

“罗老师,我画得怎么样?”小贾问。副站长罗晓林弯下腰看了看,指着画上的空白处说:“你看公交车上空空的,再画只小猫咪怎么样?”小贾咧开嘴呵呵笑,思索片刻,低头继续画画。

罗晓林要照料的“孩子”,是18名年龄为19岁至36岁的智力残疾学员。她坚守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站13载,如同一缕清风鼓帆远航,帮助学员走向独立、融入社会。

照顾“孩子”关键在交流

罗晓林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讲起话来柔声细语,虽然已经55岁,干起活来却劲头十足、有条不紊。很多人不知道,罗晓林是一名视障人士。

2011年3月,社区日间照料站成立。工作人员找到罗晓林,问她是否愿意入职,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我很清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我也得到过社区的关怀,所以想出一份力帮助和我一样的人。”罗晓林说。

刚到照料站时,罗晓林屡屡受挫——课堂上,她讲得津津有味,台下的学员或目光游离、或大声吵闹;部分学员自理能力差,有的吃饭糊满脸,有的不会上台阶;有些学员调皮,把垃圾扔别的学员碗里,甚至趁她不注意溜到马路边……

罗晓林坦言,刚到日间照料站时,她每晚都焦虑得失眠,但她不服输。

她和其他老师一起看好学员,午睡时间也在宿舍门口的沙发上守着;她扶着不会上台阶的学员,从抬腿学起,一级一级台阶慢慢走;有学员突然情绪失控打砸物品,她冲上去搂住他拍拍背,等他冷静下来再交流……

罗晓林和同事每天安排不同的课程,引导学员表达自我,阅读课上带着学员读绘本、认识简单文字;沟通课上让学员轮流发言,聊聊开心事;绘画课上给每位学员发线稿和彩笔,让他们发挥想象力表达内心世界;音乐课上让爱唱歌的学员展示才艺……

截至目前,日间照料站先后照顾过50多名残障学员,大多数学员自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提升。

努力让“孩子”融入社会

每天早上,日间照料站都会安排3至4名“值日生”到菜市场购买午餐食材,生活老师会全程陪同。“一是锻炼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二是帮助他们认识钱币、学会找补。”罗晓林说。

从如厕、辨识蔬菜水果、看红绿灯,到找补零钱、坐公交,罗晓林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的机会。

小陈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刚到照料站时,上下学都由爷爷奶奶接送。考虑到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罗晓林便主动请缨接送小陈。

小陈家离照料站有一个多小时车程,为了不耽误早上的课程,罗晓林每天6点就出门去接小陈。途中,罗晓林一遍遍嘱咐小陈上车、换乘、过马路的注意事项。一周后,罗晓林让小陈自己坐车上下学。

小陈没注意到,罗晓林戴着帽子和口罩,始终跟着他。小陈在车尾,罗晓林躲在车头,到了转乘的站台,罗晓林又躲在广告牌后……连续跟了几天,见小陈确实能独立坐车上下学,她悬着的心落了地。

对于学员和家长的难处,罗晓林感同身受,全力相帮,已经有6名学员在日间照料站完成康复训练,回归社会。

一直以来,罗晓林和照料站的老师针对不同孩子开展“个别训练教育、社会融合教育、个性化技能训练”特色教育,帮助他们走向独立、融入社会。

“从忐忑到热爱,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选择这个职业。”今年,本已退休的罗晓林重返岗位,继续照顾这群爱她的、她爱的“孩子”们。

记者唐丽 王瑜 通讯员张庆圆报道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