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此轮高温异常吗?如此火热的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将持续多久?

2023-06-24 10:31:13 - 民生周刊

民小生发现,

端午假期期间,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

持续性高温天气。

中央气象台6月24日6时

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预计6月24日白天,

华北、黄淮等地

持续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其中,北京、天津、

河北、山东中北部、河南北部等地

最高气温有37~39℃,

北京、天津、河北中部、

山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

可达40℃左右;

此外,新疆吐鲁番和南疆盆地、

内蒙古西部和中部等地

也有35~38℃的高温天气,

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太热了!”

不少在假期出行的游客在网上直呼。

北方此轮高温异常吗?

如此火热的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将持续多久?

七八月份是否还会更热?

北方此轮高温主要原因有哪些?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介绍,此轮华北黄淮等地高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成因:

一是受到暖气团的控制,暖气团强大且控制持续时间长;

二是华北黄淮一带高空受高压脊的控制,天空的云量较少,太阳辐射强,同时盛行的下沉气流会造成下沉增温效应;

三是夏至节气后白昼长,白天光照时间较长;

四是华北黄淮一带白天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

张芳华说,此轮高温过后,预计在27日至30日,华北、黄淮等地还将会出现高温天气。

六月末,七八月份的气温是否会更高?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表示,6月以来(截止到22日),全国35℃高温天气主要分布在华北、华南中西部以及新疆大部等地。其中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大多为6~10天,河北西部地区高温日数达到10天以上,与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地区高温日数偏多3~5天,北京、河北西南部等地偏多5天以上。

高辉说,我国各地高温集中时段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对华北地区来说,通常雨季前的6月至7月初更容易出现高温天气,连续数天的高温在6月也比较常见。这段时间主要是干热型高温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湿度小。

进入7月后期,随着副高北跳和夏季风往北推进,水汽输送和大气湿度增加,云量也会增多,会出现闷热天气,也就是湿热型高温。就最高气温而言,前一时段气温最高值通常高于后一时段。但也需要说明的是,人体体感温度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受到湿度影响,往往这种湿热型高温会加重人体体感温度。

今年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年,

此次北方的高温

是否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

高辉表示说,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但初夏时段北方高温的影响因子复杂,不能简单归咎为厄尔尼诺影响。“比如去年6月中下旬,北方地区高温更为极端,但去年是拉尼娜年份。再有,已有的科研成果也表明,初夏北方高温更容易受北大西洋海温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影响。”

高温天,

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公众服务首席柳艳香说,高温天气对健康带来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是高温中暑。在出现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症状时,会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如果及时转移至阴凉地方,补充水分,症状就会缓解。

但如果出现重症中暑时,可能引发心律失常、昏迷、惊厥、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重症中暑,尤其热射病造成死亡的风险很大。

热射病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常见于夏季户外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快递员等。

另一种是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另外,闷热不通风的室内、未开空调的车内也是经常发生中暑的场所。

柳艳香提示,高温天气下人体大量汗出,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减慢,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促发风险也随之增大。

防范建议

1.高温天气恰逢端午节假期和中考,请考生、家长和游客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及时补充水份,注意饮食安全。

2.老弱病幼人群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做好必要的防暑防晒措施。备好防暑降温药品,加强对高血压、心肺疾病患者的照料护理,如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高温天气需防范热射病等重度中暑疾病,如有中暑迹象应尽快就医。

4.执勤、环卫、快递等户外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注意分时段休息。

5.高温天气下易发生车辆故障、爆胎、柏油路变形,交通安全风险高。建议相关部门及时做好道路维护和交通疏导;司机应避免疲劳驾驶,加强对车辆的检查和保养,车内气温高,请勿放置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品。

6.城市和森林火灾风险加大,加强防火意识,注意防范用电量过高和电线、变压器等设施电力负荷过大而引发的火灾,特别要注意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火灾风险。

7.高温天气避免到非正规游泳场所游泳,家长做好儿童看护,防溺水事件的发生。

8.高温天气注意食品安全,饮食清淡易消化,经常补充含有盐和矿物质的饮品。不要过多吃冷饮,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