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内市值蒸发超115亿港元 信达生物缘何出售子公司股份给创始人?
信达生物(01801.HK)管理层以低价获得重要海外子公司股份后,公司股价持续大跌。
追溯到上周五晚间,信达生物披露一项关联交易显示,公司董事长兼CEO俞德超等人,通过Lostrancos向信达全资子公司Fortvita增资,认购后者发行及出售的1280.83万股新Pre-A系列优先股,认购价为2050万美元。
交割完成后,信达生物直接持有Fortvita的股权由100%摊薄至79.61%,剩余20.39%由Lostrancos持有。而俞德超作为Lostrancos的唯一董事,持有Lostrancos股权达82.93%,剩下17.07%股权由信达生物执行董事奚浩及另一名独立第三方投资者共同持有。
或受该消息影响,10月28日,信达生物报38.7港元/股收盘,大跌12.54%,总市值632.99亿港元,蒸发约90亿港元。10月29日,信达生物延续下跌态势,报37.15港元/股收盘,下跌4.01%,总市值剩607.64亿港元。两日内,总市值蒸发超115亿港元。
综合市场情绪,二级市场有投资者认为此次交易“贱卖”了信达生物旗下有价值的子公司,即在Fortvita做出实际成果实现营收业绩之前,管理层已低价入股;也有投资者认为此次交易有可能是信达生物大力推进“出海”业务的信号。
“价格”,是此次交易中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公告,独立估值师安永(中国)采用资产基础法分析Fortvita的市场价值,即以合适的估值方法对各个可辨认资产及负债进行估值,再计算所有资产的总价值并减去负债总额。
其中,Fortvita的已估值总资产约为2.34亿美元,主要包括银行结余及现金、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项、机器及设备、无形资产以及使用权资产;已估值总负债约为1.54亿美元,主要包括借款、贸易应付款项以及其他应付款项和应计开支。
由二者差值得到的净资产总额8002.60万美元,即是Fortvita的估值。“参考该估值,由Fortvita与Lostrancos公平磋商达成认购价2050万美元,将于交割时通过电汇方式以美元即时可用资金支付至Fortvita的银行账户。”信达生物公告显示。
市场有声音指出,Fortvita作为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其核心价值更多体现在研发成果和知识产权上,对于具备潜力的产品管线,达成重磅商务拓展(BD)并不难,以资产基础法分析的公司估值无法将研发价值全面量化。
受益于我国创新药资产价值获得国际药企的广泛认可,2023年底以来,跨国药企与本土创新药企(Biotech)之间的商务拓展(BD)合作持续升温,其中不乏大额交易,例如去年年底百利天恒以高达83亿美元的总交易额将双抗ADC药物授权给百时美施贵宝(BMS)。
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随着跨国药企进一步扫货中国创新药,不少Biotech也在积极拥抱这一趋势,叠加LicenseOut、NewCo等出海模式的多样化,跨国药企收购本土资产的趋势也将持续下去。但现阶段市场上研发项目众多,在企业试图将手中的项目或资产出售给外资企业时,往往也会面临价格上的压力。”
而对于估值方法的选择,信达生物也在公告中解释,“独立估值师在估值时考虑包括资产基础法、收益法及市场法在内的三种方法。一方面,由于Fortvita的管线主要集中于早期发现及临床前阶段;临床试验、商业化及生产相关的固有风险等原因,无法使用收益法。另一方面,由于Fortvita的业务性质及其发展阶段,公开市场上并无可比较公司或交易,因此市场法亦不适用。”
“公司不希望持续稀释信达生物股票,未来可能考虑利用外部资金以Fortvita独立融资,公司也可能对Fortvita增资。此外,本次交易及后续信达生物与Fortvita之间的交易均遵守关联方定价原则、联交所规定、公司治理要求等。”10月29日午间,信达生物在业务更新说明会上如是回应。
事实上,基于中美市场在药物定价、支付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出海”已成为国内Biotech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但信达生物的“出海”之路却颇为曲折,因此也有投资者认为信达生物此次交易意在大力推进“出海”。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信达生物与礼来合作开发PD-1产品信迪利单抗,首付款达到2亿美元。2020年,礼来以最高超10亿美元的总价获得信迪利单抗的海外权益,并谋求在美获批上市。
不到三年时间,随着信迪利单抗在2022年初遭美国FDA拒绝,礼来也退回了信迪利单抗海外权益。同年5月6日,信达生物还曾公告收回此前授予Coherus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商业化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IBI-305)权益。两笔“退货”之余,信达生物在“出海”方面已鲜有动作。
“随着公司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同时,国际化业务扩张是本公司另一主要战略发展方向,而该业务目前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和投资的不确定性。为综合平衡国际化发展的资源需求和发展风险,Fortvita将作为本公司推动国际业务的平台。”信达生物在公告中表示。
同时,信达生物方面也强调,“Fortvita拥有公司相关资产的海外权益,但这些资产均处于非常早期阶段,尚未获得美国食药监局(FDA)认可的PoC(概念验证),存在较大风险。”
招商证券(香港)研报显示,根据专利搜索,Fortivita目前已经申报在研发阶段的资产,除了PD1×IL2双抗(IBI-363)外,可能还包括Claudin18.2×CD3双抗,以及Claudin18.2单抗等。其中,IBI-363是投资者在过去一年内对信达生物的关注焦点之一,其也先后在各种场合宣传介绍该款双抗的临床潜力。
纵观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出海”热议不断,在licenseout等模式之外,今年以来,“NewCo”模式也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了另一种创新的国际化路径。“与传统授权许可相比,NewCo模式的成功效率可能更高。”上述分析师解释,“一方面,NewCo模式的初期回报可能更为可观,但整体收益可能相对较低;另一方面,NewCo模式速度更快,且不受跨国药企战略调整影响。”
但值得关注的是,“出海”之路并非坦途。该分析师认为,无论采用哪种“出海”模式,缺乏耐心都难以取得成功。他常常见到企业急于求成,期望迅速将产品销售出去,迫切寻求海外业务的拓展,希望有公司能迅速购买。然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时间去铺垫和准备。
当下,随着交易完成,信达生物将如何利用Fortvita平台运营国际业务,尚待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