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练中重生
转自:团结报
●付阳光 (文并摄)
2024年4月28日,北京德国合唱团正式演出了巴赫划时代的经典作品《约翰受难曲》,向观众呈现了一部史诗级作品,并以此纪念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公演三百周年。
作为该合唱团男高声部长,对于能够继续参与这部世纪之作的排演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巴赫这部史诗级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颠覆了以往传统合唱音乐沉闷单调的模式。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清唱剧,讲述了耶稣受难的故事,它以传道者的叙述为主线——类似旁白的交流方式将我们带入身临其境的剧情里,其他角色如耶稣、本丢彼拉多、侍女和仆人也时常直接与观众进行对话,整部作品具有极强的戏剧化模式。与此同时,合唱团时而代表群众的喧闹:门徒、大祭司、士兵以及愤怒的民众,他们有的谴责、有的谩骂;时而在重要时刻又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即通过歌唱赞美诗表达怜悯之心,其中也穿插了各种咏叹调,为整体的受难故事增加了许多个性化的色彩。
这部作品从观众的角度看是40首曲目,而从合唱团排练的角度则被拆解成68首曲目。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合唱团成员每周二晚上排练两小时。能完成此次庞大的音乐作品交付工作,是非常艰辛的过程。首先当然是时间紧张,大家都是工作之余每周一次合练,需要各自在家里完成足够的练习。其次是曲目很复杂,曲集中的曲目风格差异很大。作为我个人所在的男高声部,音高跳跃也很频繁,对于学习掌握这么高难度的古典曲风困难不小。另外就是德语原文演出,需要很多语言细节的学习。
在人类的文明中,除了语言的沟通,另外一个重要的沟通途径就是音乐。音乐所能承托和传递的文字以外的感情交流及合作之美,其中更为宝贵的就是人们唱出的歌声。相对于其他乐器,人们更加需要身体的整体机能形成独有的“器乐”去歌唱,带来沁人心脾和振奋人心的歌声。在整体的排演过程中,我无数次感受到经典的含义,这让我的合唱生涯有了新的跃升。能够坚持排练到最终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演出效果,对我个人完全是一个重生的过程。
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体会到合唱的真谛:先成就他人再成就自己,这是合一的创造!合唱的美,就在于彼此的支撑,极大地扩展了个人音域和音色的范畴,最终感受到音乐的空间之美,尤其是人声的奇妙。每个人的音色都很特殊,合唱又在这特殊的基础上达成共鸣,能唱出“天”“地”的高远深厚,又能唱出“云彩”“溪水”的飘逸与灵动。因此,能在合唱中去奉献自己的声音,收获了和声那震撼与幸福的感觉,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合唱中严谨细腻的有序分工,也能很好地培养合作的品质——自己必须勤于努力不拖后腿,更重要的是懂得配合,先学会去支撑,才可以获得超级美感的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付出、合作的载体实属难能可贵。
在合唱练习中的另一个体会就是爱人如己!合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彼此紧密合作。但每个人的年龄、行业、经历都差异很大,在合唱练习的过程中很难简单用结果去评价。对于巴赫《约翰受难曲》这类超大型的合唱演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这次我个人也负责了曲目歌词的翻译整理工作,从文字的角度加快大家对曲目的情感理解。另外,就是从个人实际出发,多去协调不同的小组共同促进,在彼此的经验范围内互帮互助,良好的换位思考能更好地实现共同进步。
通过巴赫《约翰受难曲》的排演工作,让我们对合唱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真切地体会到艺术深层的含义。我们既慨叹艺术巨匠的才华,更慨叹人类文明的灿烂!在合唱中学会融合与互助才能真正完成作品的完美呈现,既造就又成就。期望有更多的机会,让世界经典融入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明亮、更醇厚!
演出结束虽有一周多的时间,可是作品依然余音缭绕,我感觉还想为大家唱几场。在发展迅猛与世界多维度接轨的中国,需要更多的文化传承人,将世界各地的经典带入中国,同时也将古老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共识、互为欣赏,共同创造和谐发展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