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利空为利好,再探新低是必然!

2024-01-30 23:32:27 - 平点金基平姐姐

误读利空为利好,再探新低是必然!

(美丽的春城湖畔高尔夫球场)

PART.01

这周在一连串“利好”政策下,深证是连续三天下跌,创出了2019年3月以来的新低!上证因为有国家队撑腰,周一还红了一下,但之后便是连续两天的下跌,指数重回2900点以下。更悲催的是,今日两市,总共只有238家公司上涨,其余4923家公司是下跌的,下跌公司数量是上涨数量的20倍!可见下跌不但幅度大(上证与深证的跌幅分别达到1.8%与2.4%),而且还是相当广泛的。

市场的走势再次验证了我的判断:被各路媒体吹捧上天的限制融券的利好政策,实质就是利空!市场正在用脚投票表达了对所谓利好的否认。

个中道理我已经一再说明了,这里再补充一个原因,那就是,很多大机构买了很多股票后,因为投入的资金量很大,万一下跌就会出现极大的亏损,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就会融一些券卖出去,以对冲持股的风险,但是现在不让他们融券了,或者说,他们还是可以融券的,但是因为不许有券的人融给他们,那么在没有手段可以对冲下跌风险的时候,他们就只能减少持仓,也就是直接在市场上把自己持有的股票大量卖出来降低风险了。

所以,真心搞不懂,不停地修改规则、不停地限制融券会带来那么多的卖出盘,有那么多种可能会导致市场下跌,为啥证监会反复研究讨论,还是要推出这样的政策?在大家都看跌的情况下,为了让广大散户少亏一些钱,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公平公正,让广大散户也与机构一样,可以通过融券来对冲风险,通过融券在下跌的市道中赚钱!

如果非要在减少卖出股票数量上做文章,那么第二个办法就是要从根子上解决矛盾,那就是停发新股、停止定增、停止发行可转债!这样才不会产生新的股票、产生新的巨量卖单!

之前,我已经连续写了两篇文章,质疑钱去哪儿了,今日看到一个统计表,是个网络大V写的,转载如下。这个表,虽然数据是否完全正确不得而知,但是,至少人家列出的会计科目是真实的,不像证监会,居然只拿出一个最近五年的新股融资与定增融资额,就简单地判断说投融资是平衡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表是过去8年的数据统计:

误读利空为利好,再探新低是必然!

印花税收走了1.52万亿元,证券公司的手续费收走1.82万亿元,新股发行拿走2.83亿元,大股东减持拿走3.25万亿元,上市公司定增、配股拿走9.7万亿元。以上五项相加,共拿走了19.12万亿元。这个人还是漏算了一样,那就可转债发行拿走的钱,这笔钱大多数最终都转成股票还是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出的钱,加上这笔钱,8年为1.32万亿元,证券市场过去8年从投资者手中拿走了20.44亿元。

而分红,就按按证监会的权威数据,过去五年分红8.4亿元,那么按此推算,过去8年的分红是13.4亿元,考虑到还要交掉20%的税,那么投资者过去8年能够拿回的钱只有10.75亿元!这意味着投资者8年来的平均损失差不多就是50%!

PART.02

昨日与几个爱好高尔夫球的朋友去打了一场18洞的高球。在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得知,我们国家的云南,是世界公认的高尔夫天堂,因为四季如春,打球者不会因为太热太冷而放弃,改革开放后,云南先后筹建了44家高尔夫球场,但是目前仅剩下17家了。

全国的数据也是相当惨烈的,高球场地(即公司数量)从900多块(家),急剧下降到现在只有300家左右了。

平均一平方米需要4000元才能建立起来的高尔夫球场,被退场还田种上了玉米,而一平方米的玉米,需要种上100年,才能得到4000元的收益!

更惨是那些以高球为号召力的别墅盘,全部建成之后,因为高球场被禁止,全部别墅成为了烂尾楼(如下图),实在令人痛心!

误读利空为利好,再探新低是必然!

而且,高尔夫球场真有那么罪恶吗?众所周知,日本只是一个弹丸之地,还是一个岛国,可耕种的土地、林地,比我们少多了,他们1.3亿的人口,却拥有2600块高球场地!新西兰,只有520万人口,却拥有450块高球场地!比我们还多了150块,即多了50%的球场!

他们为啥不需要耕地、林地?可见,高球场是背负了根本不存在的罪名被取缔了。有谁从这样的取缔中获得了收益了吗?根本没有,因为那些边角料的土地,本身就没有太大的种植价值。把草地铲掉了,也没有人愿意去耕种。

而污染,有谁听说日本与新西兰因为高球场地多而成为世界上污染严重的国家了吗?美国的高球场更多,截止2015年,3亿多人便拥有14200家高球场。

事实上,2020年美国高尔夫协会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篇由两所大学共同考察后撰写的论文:高尔夫球场提供了最高的冷却量,与住宅相比,在雨水中保留了更多的养分。其最终结论是,球场对于改善周围的社区,与城市公园或者开放绿地作用大致相当。

高尔夫球与股市本不相关,但是,当下两者都面临着不断走向式微的命运,有共同命运的还有房地产。前几年,房地产业是多么兴旺,现如今,龙头老大恒大正式破产了,房地产公司的股价腰斩到可以退市了,而房地产公司销售部的门口,总是有人在抗议,不是要钱,就是要房,太多的房地产公司门口已经没有一个客户了,只剩下墙上的各种示意图,记录着当初房地产人的梦想——商场、公园、医院、养老公寓与学校、幼儿园,所有的配套在现实中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真希望相关的决策者能够从高球衰落的命运中,从房地产公司的命运中,体会出政策的出台应当十分慎重的道理。太多的行业在干预下走进了下降通道,难道我们还非要一条道跑到黑吗?我们是不是已经富裕到不需要行业,不需要公司、不需要就业的时代了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