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分分合合

2025-09-18 11:58:55 - 环球时报

香港《亚洲周刊》最新一期文章,原题: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分分合合二战后,美联储脱离美国财政部的行政控制,但如今在美债压力下,两者再成权力角斗焦点。

近日,特朗普宣布,已依据《联邦储备法》的相关条款解除了美联储理事莉萨·库克的职务,理由是她涉嫌抵押贷款诈欺。几天后,库克对特朗普提起诉讼,主张这是违法的解职行动,侵害了她的正当法律程序权利。特朗普还提名斯蒂芬·米兰担任美联储新任理事。司法部对库克的贷款问题展开调查。诉讼最终可能进入最高法院,对美联储独立性将产生深远影响。

从历史角度看,美联储与白宫的关系并非如人们所想的,一直互不干涉。事实上,直至1951年3月,美国财政部与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达成“财政部—美联储协议”,才结束了自二战以来美联储受制于财政部的局面,重新确立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奠定了美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基础。

1942年4月,就是日本轰炸珍珠港的4个月后,为协助战争融资,美联储应财政部之请,承诺将短期国库券利率固定在3.8%,并隐性地将长期公债利率限制在2.5%。如此一来,政府得以低成本筹资,但美联储为了维持利率,不得不大量购买国债,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实际放弃了对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数量的自主控制。虽然当时美联储主席马里纳·艾克尔斯主张应以加税、工资与物价管制等方式筹资,但最终仍以战争胜利为优先,选择配合财政部。

战后,决策者一度担心经济再度陷入大萧条,但实际上更大的挑战来自通胀。1946年至1947年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17.6%。1950年物价进一步上扬。到1951年初,CPI年化通胀率高达21%,若再被迫承接政府新发债务,势必引发货币过度发行。

1951年2月,美联储正式通知财政部将不再维持原有利率政策。由于财政部需要进行债务展期与新发债,迫切需要化解不确定性。最终,双方达成妥协,美联储短期内仍会支持五年期国债价格,但之后市场将回归自由调节。3月4日,双方宣布已“在债务管理与货币政策上达成完全协议”,此协议开启了政府证券市场的自由化,使利率逐步由市场决定;亦促使美联储将政策焦点转向银行准备金与货币供给的管理,并以维持美元购买力为目标。最重要的是,该协议确立了中央银行独立于财政政策与政治压力的原则。

今天的美国看似在走回头路,意图将美联储与总统行政权重新整合,而此举很可能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事实上,米兰早前便提出一个被称为“海湖庄园协议”的构想。此构想参考1985年的“广场协议”,主张迫使其他国家让本币升值,以提升美国出口竞争力,并提出三项核心措施:第一,迫使外国政府将其持有的美国国债转换为一百年期的长期债券;第二,透过威胁加征关税、撤回美国安全保护伞,迫使贸易与投资伙伴屈服;第三,搭配其他激进金融政策,例如,以重新估值黄金储备建立“美国主权财富基金”以及设立“加密货币稳定基金”。米兰声称,这些举措能重塑美国制造业并降低赤字。但批评者认为,其后果将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深度干扰,逼使别国在利息还相对偏低但通胀有迹象上扬的时候购买一百年债券,是联邦政府削减实际债务的常用方法。

1951年财政部与美联储达成的协议象征央行挣脱行政控制,建立制度性独立的里程碑;而今日白宫的做法显示他们正重新捆绑央行。前者为美国战后长期经济稳定奠定基础,后者则可能使全球陷入动荡。这正是美国面临的十字路口:究竟是延续制度的自律与市场的信任,还是因为要解决债务重担而让美联储沦为政治操弄的牺牲品。

在“分分合合”之间,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再次成为权力角力的焦点。70多年前的协定开启了央行现代化的新篇章;而2025年的美国或许正在书写另一个历史转折,无人能预知未来。(作者禤骏远)